从“俱乐部”到“家园”
2009年3月,工友家园开门迎客,一个江西的工友有一搭没一搭地来看了看,全桂荣跟他聊天,可他还是不太明白这个工友家园要做什么。全桂荣甚至发现,要让大家相信他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你是不是搞传销的?”全桂荣经常会面对这样的问题。不过,全桂荣还是努力地尝试跟这些邻居多交流,一般三四次过后,大家就相信了,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渐渐地,工友家园人气旺了,还来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志愿者。不久,这个组织还得到基金会的支持。
现在,工友家园已经积累了5000多册图书,来借阅的工友超过3万多人次。除此之外,这里已经越来越像一个俱乐部。现在长期、定期参加工友家园活动的有50多人,不定期来参加的有几百人。在工友的建议和组织下,活动主要是依托兴趣小组开展,这里有文学小组、文艺小组、姐妹小组、宣传小组,并定期编撰内部刊物《工友通讯》。
“有的工友刚接触的时候特别内向,紧张得不敢说话,后来能表演小节目了。”这是让全桂荣比较欣慰的事情。全桂荣跟人介绍苏州工友家园的时候,总是很自豪地告诉别人:“某某视频网站上有我们自排的节目,某某网站上有我们的博客,上面有我们自己创作的歌曲。”
全桂荣办这个工友家园,不想办成一个人的独角戏,他不只是要动员工友来被动地参与活动,他还要动员工友跟他一起策划、组织。“这样才能持久。”全桂荣说。最近,有工友匿名捐来1500元,要工友家园买书用,还有工友捐书来。这个俱乐部越来越有家的感觉了。
“外来务工青年其实交际圈很窄,下了班不知道干嘛去,就找人喝酒去。遇到苦闷的事,也不知道跟谁说。”全桂荣深有体会地说。
最近,有一个女青年跟男友闹矛盾,两人还一度动手。于是,工友家园姐妹团的小姐妹就给她出主意,开导她。在随后姐妹小组的活动中,他们邀请男工友参加,闹矛盾的两人同时出现在活动中。
“为什么家务事总是女孩做得多?”类似这样的主题常常是姐妹小组讨论的话题。那天,男青年在发言中流露出对女青年的歉疚之意,周围姐妹又不断地添把火,两人重归于好。
心有余力不足
不过,3年下来,让全桂荣苦恼的是,每当他们组织演出的时候,总有五六百人来看演出,可是无奈看客多,来参加日常活动的,比起附近聚集的工友数目,显得很少。“很多工友知道,可是没有时间来。有的人一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回家差不多就只剩睡觉的时间了。”全桂荣还是觉得很可惜。
团苏州市委在主题为苏州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需求的调研中,与工友家园的外来务工青年结识,他们发现,在调研中,很多调研对象把“您在业余时间里最希望参与的活动形式”全都打上“√”。
让团干部感触颇深的是,他们特别希望能融入当地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中。
“每次节假日,我们组织文艺活动时,非常希望能有当地居民来观看,如果能和他们一起演出就更好。……自娱自乐虽然也不错,但还是希望能互相交流一下。”有工友对团苏州市委的团干部这样说,还有的说,“有时路过十字路口,看见有志愿者在帮助维持秩序,自己也有点羡慕。真的,我也想出一分力,可不知怎么加入进去,也只能空想罢了。”
“我们这些打工人啊,就像游在城市里的鱼……在泛白的浪花和泡沫中挣扎,远离故乡久了,满眼都是异乡风情,城市的一切荣华都与我们无关,我们只属于工厂,属于车间,属于机器……”工友家园的一名工友在自己创作的诗歌《游在城市里的鱼》这样写道。
此外,有87%的调研对象渴望能有机会学习其他知识,选择最多的是“沟通与口才”,其次是“职业技能”和“电脑知识”,更有37%的务工人员希望能学到管理方面的知识。
在工友家园的留言簿上有好几位工友提到类似的观点:“由于社会的进步,科学发展迅速,对我们读者和人民素质的提高,我希望能进一些计算机方面的书来满足我们以后发展的需要,最好能开办一些培训班。”
“当前,尽管有一些社会组织为农民工提供文化服务,但从整体来看,数量还是显得太少,力量也相对小,受益人群有限。”因此,团苏州市委建议,政府部门应加大相关方面的培育力度,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不断壮大社会组织。让社会工作者进驻到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去,了解他们的文化需求,帮助他们调动社区资源,用专业方法解农民工的“文化之渴”。
团苏州市委同时认为,也可由社会组织与政府相关部门展开合作。从工友影院、打工者问题协助中心、社区艺术团到社区工会以及打工博物馆、社区学校、社区商店,从生活、学习、娱乐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涉及,让本地居民与打工者有充分的场所、形式可以沟通交流。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