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转变”最重要
现在,如何实现山西发展的总体目标,怎样才能“再造一个新山西”,是袁纯清最为倾心的问题。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袁纯清重点提到了两个“转变”:首先是转变观念,其次是转变作风。这二者的主体都是人,尤其是各级干部。
说到转变观念,袁纯清告诉记者:“我国东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很多省份的工业化已经完成,它们的问题主要是提高质量。而像山西这样的中西部地区,既有质量问题,又有速度问题,有双重压力。对山西来说,应该从采掘文明向制造文明发展。这就是转型,山西要向更高一级的文明转型。这在山西具有历史意义,在全国具有示范意义。所以,我们的压力很大。实际上,我认为这种压力并不在于形态的表面,而在于人的思想观念本身。过去山西靠资源,认为‘资源为王’,现在要进入新的领域,不少人从思想上会有一种排斥。这就需要首先在思想上进行革命,改变观念。同时,我们也缺乏进军新领域的知识。我认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是要讲科学,要有专业的知识,掌握专业的本领,也就是我们说的能力。现在我们的发展能力还不够。”
山西要更新观念,煤炭自然是避不开的话题。
“山西的优势在煤,山西的潜力和希望也在煤。煤炭不仅是能源资源,也是碳材料资源,更是发展新兴产业的重要资本,山西的工业新型化在一定程度上讲要围绕煤来展开和推进。”袁纯清说,他将煤炭行业乃至整个山西经济的未来发展提炼为“以煤为基、以煤兴产、以煤兴业、多元发展”。
饱受诟病的山西煤矿安全形势,近两年有了重大改变。
据袁纯清介绍,“去年,山西煤炭百万吨死亡率为0.085,比国内百万吨死亡率0.564的平均数低了很多,居国内领先水平”。
分析其原因,袁纯清说:“第一,得益于煤炭资源整合,现在年产30万吨以下的煤矿全部关闭,原来的2000多个煤矿已整合为1053个,几千个‘煤老板’变成130个矿业主体,好管了。第二,加强了两个责任,一个是政府安全监管的主体责任,一个是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使安全生产的工作和制度都落到了实处。第三,严格管理和监督,使出了一些‘杀手锏’,如实行全员培训,凡是下矿职工,须接受安全培训,‘三项岗位人员’(煤矿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须持证上岗;实行领导干部带班下井制度;煤矿通风区长兼任矿长助理,加强煤矿‘一通三防’(通风、防尘、防瓦斯、防火)管理工作,着力解决煤矿瓦斯事故这个‘第一杀手’等,共制定了包括煤矿在内的12个行业和领域的118条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的规定,很管用。第四,全面推进新工艺、新设备,所有的煤矿都要实行机械化开采,信息化管理。”
谈到转变作风,袁纯清告诉记者:“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也是执行力的具体体现。所以,山西要下大力气加强干部作风和本领建设。”这是两年来山西大力推行一系列正风肃纪举措的初衷所在。
把农民收入纳入政绩考核
袁纯清常告诫干部们说:“风正才能气顺,气顺才能业兴。”
从干部下乡延伸到“下乡住村”,再进一步到“干部包村”,这种具有山西特色的“干部包村制”,创新了新形势下的干部下乡制度,被外界视为转变干部作风、密切干群关系、带领农民尽快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创举。
袁纯清告诉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在农村调研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个问题:每个村几乎都有包点干部和大学生村官,为什么很难改变那里的面貌?仔细研究,得出一个结论——很多干部只能当‘看门’的,调动不了资源。能调动资源的起码要是乡镇长以上的实职领导干部。”他找到省委组织部一了解,全省乡镇书记1190余人,乡镇长1060余人,县级党政班子成员1700余人,市级党政班子近200人,市里正县级领导干部1800余人,加上省级党政班子成员、省直厅局长,共6000余人。而全省有6000多个人均年收入在2500元以下的贫困村,两个数字正好吻合。
于是,袁纯清提议,让这6000多名“能调动资源”的干部每人包一个贫困村,他自己带头。
给农民讲科学种苹果
2012年1月7日,即采访袁纯清的第二天,记者来到了位于太行山腹地的山西武乡县砖壁村。这是袁纯清包扶的贫困村,2010年该村人均纯收入只有2500余元。
“看!八路军的‘哨兵’,还有沙袋掩体、碉堡!”还没进村,记者就被这里特殊的“风景”吸引住了。原来,砖壁村曾是抗战期间八路军总部所在地,朱德、彭德怀等人在这里战斗生活达14个月之久,并在这里指挥了百团大战。如今,这里也搞起了红色旅游。
农民李克斌的家,位于村中心,与八路军游击战体验园仅仅一墙之隔。李克斌就是袁纯清的“房东”。
2011年5月30日,袁纯清第一次来到砖壁村,在李克斌家住了3天。李克斌至今清晰记得,那次,袁书记在他家院里的苹果树下,详细讲过如何科学种植苹果的问题。
“这棵树长势不错啊,但你应该给它疏一下花,一个枝头上不能让它结太多果,否则长不好。还要剪枝,树枝太密果子也长不大。”袁纯清在陕西任职期间,认真研究过苹果的栽培和管理技术。
李克斌连连点头:“这不是长得多能多卖点钱嘛。”
“哎呀,错了,可不是这么个道理。一个枝上结5个果,可能一个只能卖5毛钱,5个也就2块5毛钱。但要是只结一个果的话,这么大,可以卖5块钱,你说哪个合算?”袁纯清用手比划了一个大圆苹果的样子,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袁纯清告诉随行干部:“我们常讲科学发展观,它的前提是科学,首先我们得掌握知识,有专业的本领。拿种苹果来说,我工作过的陕西实施了‘强拉枝、大改型、巧施肥、无公害’四大关键技术,后来又把‘巧施肥’改成‘有机肥’,把‘无公害’改成‘减密度’,为什么?疏树、疏枝才能提高优果率,有优果率才有商品率,有商品率才能有好的价格。过去老百姓认为树越密枝越密越好,果子越多越好,其实不科学。这里面不光有优果率的问题,还有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一亩地种44棵树,盛果期只有15年;而一亩地如果种28棵树,盛果期可达到25年。这样一比,收益结果不就很明显了吗?”
一周后,袁纯清根据在砖壁村的体会写了一封给山西省各级领导干部的信,发表在6月8日的《山西日报》上,题目叫《在武乡县砖壁村住村的调查与思考》。袁纯清向全省领导干部倡议:“我们应全面扎实搞好这次下乡住村活动,并且把住村变为包村,作为领导干部的一项经常性的联系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更加鲜明地突出帮助农民收入翻番这个农村工作主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