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第三整容大国:中国美容业成专业毁容?(2)

全球第三整容大国:中国美容业成专业毁容?(2)

整容,正在流行

历史往前追溯,在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的整容外科曾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无论是烧伤整容、五官整容还是移植整容,中国的技术在当时可以说都是非常优秀的。

可是当进入和平年代,整容外科似乎就没有了存在的必要。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整容外科被批判打压得非常严重,当时在思想上并不赞成人民追求外在的美感,男人和女人都穿一个颜色的衣服,女性只能剪齐耳短发。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整容业想发展起来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当时除了必要的畸形矫正外,整容技术在中国几乎绝迹。一直到了改革开放后,整容外科工作才被允许开展。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整形美容在国内开始起步。当时以美容基础、美容保养为主,后来慢慢发展为矫正,整形。相比战争年代面对意外毁容人们的“雪中送炭”,整容在现代社会扮演的角色更多的是“锦上添花”。

那时候整容还是一个新鲜名词,正在中国大地上悄悄地生根发芽。很多人对此既想跃跃欲试,又担心整容的后遗症,更担心的是外界的非议。

解放军海军总医院激光整容美容中心主任徐红霞就深有感触:“那个时候大家要整容都是偷偷摸摸的,有了问题也不敢说,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最后造成的情况就是医生的能力得不到提高,整个整容业的发展也比较落后。”

到了90年代,整容已经被大众所了解,但还是处于边缘角落,虽然了解却并不理解。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的周孝麟主任在专著《神奇的整形美容术》里讲了个小故事:20世纪90年代初期,一位河北某县的妇女在整形医院做了隆鼻手术。在北京的社会环境中,她的美容要求显得非常正常。但等她回到县城,却受到全家人谴责,儿女也为此抬不起头来。巨大的社会压力又迫使她回到手术台,她深有感触地说:“现代化生活的春风,不知何时才能吹遍神州大地…….”

进入二十一世纪,整容的“春天”才来,首先是在娱乐圈刮起旋风。大多数演艺界人士都会去“修修边幅”,之前也都是三缄其口。后来随着传媒日益发达,公众会带着放大镜去看明星,明星整容的带头模范作用也显现出来了,整容成为消费热点。

整容热的原因无非“仓廪实而知礼节”的又一种,明星示范效应,以及韩风渐盛。放到个人身上,却是最玄虚的原因:对美的追求。

为了让自己更美丽,很多人不惜“遭罪”选择了来上“一刀”,所以周围“挨刀子”的人也就比比皆是,诸如光子嫩肤、面部除皱、电波拉皮、文唇、去眼袋、隆胸等让人眼花的“美容项目”被推崇,整容行业获得了井喷式发展。

据统计,2010年,中国整容美容市场实现产值达到3000亿元左右,行业从业人员超过2000万,行业年发展速度平均呈40%以上的增长态势。美丽经济已成为继买房、买车、旅游后的第四大消费热点。整容美容外科的从医人员,以及整容美容外科就医人数,建立整容美容外科的单位也是以几十倍速度在增长。截至2011年底,我国内地已有包括美容院、整容门诊、综合性整容科室、整容医院等不同性质的整容机构34000多家。

哪些人在整容?

徐红霞主任介绍说,这些年来整容的人群面正在迅速扩大,各行各业的都有。过去主要集中在演艺界,如戏曲学院、舞蹈学校、表演院校等,多由于职业本身需要而整容。“现在面拓宽了,一般只要经济条件允许都会有改善形象的考虑。”

从年龄上看,前来整容的人主要是集中在40-50岁年龄段的女性。“她们本身就面临着更年期的困扰,客观上有衰老的表现,性格上容易敏感多疑,再加上社会的压力,家庭危机等让她对自己的认可度减少了,多种因素综合导致这类人群对求美的欲望值比较高。”其中也不乏高收入的个体老板、全职太太,她们一般30来岁就前来整容。

除了年龄因素,就业因素也在催生着整容市场。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们除了将自己的简历做得更精致外,不少女大学生也开始在自己的外在形象上动起了脑筋,“面子工程”成为她们毕业前的一项必修课。为得到一份心仪的工作,无数中国女孩求助于医学整形,迎合当老板们的欢心。医院每年11月份会迎来一个高校学生整容小高潮,因为4、5月份是高校招聘季,有些女大学生会选择在此之前完成整容手术。而更极端的是,其中一些女孩甚至不惜进行全身再造,其中一项增高术,在中国目前属于合法手术,但风险极高,需要将双腿锯断,分开一段距离之后让骨头重生达到增长的效果。

而据一份大学生整形美容心理问题的调研结果显示,目前大学生已成为整形美容大军中的第二大群体。其中大约60%的大学生整形人群,是为了增强求职的竞争力。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