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战是美国保守派夹带政治私货的决策(2)

伊战是美国保守派夹带政治私货的决策(2)

主持人:你们都是研究美国问题的,除了震惊,有没有其他更深的思考和反应?

余万里:实事求是说,我们的第一反应也有一定的幸灾乐祸,基于那段时间不好的中美关系,2001年发生撞机事件,1999年5月8号是炸馆事件,1995年李登辉访美等一系列事情,那一段时间,是长期累积的对美国不满的释放,是对美国霸道的一种必然反应。当很多人都有一种幸灾乐祸的心理,总算有人替我们出了一口气。

但因为我们是从事美国专业研究的,第二个反应就开始思考外交层面的决策。当时我们所长王缉思,正在美国西部。他后来跟我说,本来预定那几天去东部做一个访问,结果航班不能起飞,就没去。第二天发现事态很严重,我们两位副所长很快飞回了北京,准备对高层决策做咨询。

第二天、第三天慢慢回过头来,同时又有消息传来,美国所一位退休研究人员夫妇两人正好是在波士顿飞往纽约的那架航班上,就是后来被劫持中途坠落的那一架。这时候意识到这不是美国一家的事情,恐怕是全世界的问题。9·11的发生,应该说提升了整个恐怖主义的层级,过去的恐怖主义可能就是一次谋杀,而这次他们成功策划导致美国的两座大楼坍塌,就被提升到很高的层次了。

大概一个月之后,开始有一种很强的担忧,不知道9·11发生之后,世界会往哪个方向去,美国会往哪个方向去,美国会做什么样的反应,而美国的反应会直接影响各地区甚至整个世界,这种冲击会对中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有一种担忧,心里没底。

美国人的自豪感在9·11后遭受打击

主持人:今天来看,9·11事件对美国的影响是什么?

余万里:十年之后再回头去想,会更理性。9·11对美国最大的冲击是对平常老百姓心理上的冲击相当深远。美国历史上,自从1812年英美战争之后就没有受过外来的攻击和威胁,美国老百姓觉得他们生活在乐土之上,并为他们的制度和生活方式、价值观而自豪,他们也觉得他们都很善良,想把他们享受的美好生活方式推到全世界去。于是,9·11发生后,美国人就问为什么他们会这么恨我们?

美国人觉得他们很好,很善良,想让大家都过上他们那样的生活。美国人的这种自豪感,在9·11后给他们造成了极大的心理落差。这就奠定了后来美国发动反恐战争的群众基础。

主持人:美国民众的那种自豪感以及他们看世界的方式,在这十年有没有发生改变?

余万里:没有太大的变化。金融危机之后他们可能有一种危机感,发现确实中国、印度这些国家发展很快,他们的优越感受到点挫伤,但是总体上他们对美国的信心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9·11之后:伊斯兰极端主义激发了基督教极端主义

主持人:9·11之后,美国人对穆斯林的态度怎么样?

余万里:其实在美国,普通老百姓在内心里与穆斯林有很大的隔阂。

主持人:是一直有的?还是9·11之后?

余万里:9·11之后加剧了这种隔阂。毕竟美国文明有根,从欧洲繁衍过来的,盎格鲁-萨克逊文化,加上基督教的非黑即白这种两极的世界观切割,他们一直以来都有很明显的“非我族类”的观念,其实不仅仅针对穆斯林,包括对拉丁裔、亚裔,心理上都有一种隔阂。

但因为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的民权运动,尤其文化多元主义盛行后,不能用种族和语言去区别对待。非我族类这样的观念,在美国的公共教育理念层面,是政治不正确。因此,即便他们内心这么想,但不会公开谈论,表面上绝对不会去说这样的话。但跟一般美国人打交道,会很明显的感觉到这种隔阂,和被抵触的感觉。

9·11从政治角度来讲也许不是文明的冲突,但从文化心理角度来说确实文明冲突。9·11之后,布什采取的那些看起来相当极端的政策,很重要的因素就是9·11这种恐恐怖行为激发了基督教的极端主义,媒体中不一定能报道,但基督教的传教士们可以在每周布道,去年出现一个牧师烧《古兰经》。

实际上是两大宗教的极端主义相碰撞,伊斯兰极端主义通过极端行为激发了基督教极端主义情绪,这就构成了小布什时期美国整套外交政策的基础。

主持人:提起美国,很多人赋予其宽容、包容,认为美国是一个大熔炉,对各种文化和各国的人一直是比较开放的。但是普通美国人,从他们文化心理上来讲,对穆斯林却也是排斥的。

余万里:作为人都有共通的地方,就像中国人幸灾乐祸的心理一样,我们这些研究美国的学者也不能免俗。

相对来说,美国比中国在很多方面要更理性,小布什很快就收回了他在9·11后脱口而出的“这是一场十字军战争”。如果说成“十字军战争”,意味着美国要与整个伊斯兰世界为敌,这在外交上对其不利。

责任编辑:冯句青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