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长期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社科院教授李崇富认为,要实现国家复兴,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需要永远怀着为人民谋福利、为社会谋发展的信念,需要永远关注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发展的新方向。

体制创新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博采众长,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选择和重组是后发国家一个难得的创新机会,也是一个以新模式挑战现有秩序的历史机遇。”

记者(以下简称“记”):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走什么路的问题被再次提出,为什么十七大报告特别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李崇富(以下简称“李”):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在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能够强国富民。博采众长,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选择和重组是后发国家一个难得的创新机会,也是一个以新模式挑战现有秩序的历史机遇。中国要发展,需要解决来自方方面面的多重挑战,照搬国外的例子无法解决中国面临的现实问题。只有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才能走出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路子,我们在实践中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非常不容易,这个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也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特”在哪里?

李:在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专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说明,他的原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这里面有两层意义。一个是基本制度,包括基本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这些基本制度是一直延续下来的。第二个层面是体制,基本制度要通过体制体现出来。虽然基本制度是一直延续下来,没有发生变动,但体制建设却是一直在创新,可以说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只有在体制上创新发展,才能实现强国富民、实现中华民主的伟大复兴,才能达到富强、民主、文明与和谐的发展目标。

在经济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包括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资源配置上由市场机制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治,包括通过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建立公民政治参与体制;通过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建立科学化、民主化决策体制;通过发展基层民主,建立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体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文化上,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在社会体制上,大力开展社会建设,培育和规范各类社会组织,构建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社会管理与运行机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总的旗帜

“一词之变包含着深刻的内涵,这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

我们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必须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宽广的道路。”

记:十七大报告中,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新的表述,比如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述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您如何理解?

李:报告中的表述是“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由“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述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词之变包含着深刻的内涵,这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我们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要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宽广的道路。

记:十七大政治报告强调,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什么如此强调举旗的问题?

李:这个“旗帜”提出来,我认为不是一般的口号。现在不提别的旗帜,就这一个“旗帜”,是一个总的理论口号、政治口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在这个政治报告中得到体现。改革开放30年来,有很多的理论创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甚至也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界觉得总是这样提下去不是个办法,十七大政治报告将改革开放以来所有的理论创新都归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理论体系中来,使我们有个完整统一的理解。

更主动正视矛盾方能实现和谐

“由于发展本身的惰性,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不可能在发展的过程中消化,而是逐步显现,这些都是绕不过去的,再也不能回避,必须解决。”

记: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何内在联系?

李:报告的第一段点出了大会的主题,最后一句是“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这表明十七大报告的落脚点和着眼点还是小康社会。怎么建设和发展全面小康社会,报告给出了一个思路,即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这个首先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另一个是提出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和谐,不仅要共创劳动成果,而且要共享劳动成果,不仅要共创和谐,还要共享和谐。

“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命题。我们知道,邓小平将社会主义的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把社会和谐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意味着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在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方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符合社会潮流,顺乎民心。

记:提出和谐社会建设有何现实指导意义?

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鲜明提出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我们已经具备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条件,但还缺乏充分条件和优势。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只能是初级阶段的和谐社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通过构建和谐社会,去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今后,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要更多注重公平问题和民生问题,只有这样老百姓才能得到实惠。

记: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和谐,我们该如何面对?

李:将来主要的改变将体现在实际工作上,要直接面对实际问题,想出解决的办法。过去比较注重经济发展,比较注重经济数量,相对忽视了经济的质量。由于发展本身的惰性,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不可能在发展的过程中消化,而是逐步显现,这些都是绕不过去的,再也不能回避,必须要解决。提出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是有着强烈的现实的针对性,绝不是一句口号而已。

责任编辑:冯句青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