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阎崇年:北京文化和干部素养

(本稿未经报告人审核。作者观点不代表宣讲家网立场。未经宣讲家网站同意,请勿转载。)

提要:北京文化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先后有大小十三个王朝在此定都。从元代开始成了全国的政治中心。北京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是北京文化、汉族文化、中华文化、世界文化的集合体。北京现在已经成为世界著名都市,建设北京、发展北京的任务非常艰巨,需要领导干部们进一步提高自身素养。领导干部要注意调节自己的心态和行为习惯,懂得善行善止。在关注自身发展时,除了注意要“天时地利人和”以外,还要注意自身因素。凡事要自己来调节平衡,尽力保持生理平衡,心理平衡、伦理平衡。

一、北京文化的特点

我认为北京文化最主要的特点有三个:第一,历史悠久。第二,中华文化中心。第三,世界著名都市。许多人生长在北京,生活在北京,但是对北京文化的久远历史却知之甚少,真可以说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987年在日本京都举行国际历史城市会议,伦敦、巴黎、罗马、开罗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市长、专家一起探讨历史文化名城。当时他们都摆出了本国文化名城的特点。比如法国人很时尚,他们的香水别人比不了。英国、意大利等也列出了各自的特点。当时我们骄傲地说,在全世界著名的首都之中,北京历史最为悠久。这博得了他们热烈的掌声。

有一次我跟几个研究古都的先生开会,研究开封的说开封是九朝古都,研究洛阳的说洛阳是十朝古都,研究西安的说西安是十二朝的。我说我们北京是个十三朝古都。别人不信,认为哪来的十三呀,不就是辽、金、元、明、清五朝吗!于是我给他们细数了一下。第一,西周时的“蓟”,当时的“蓟”在广安门外。第二,燕,“燕”灭了“蓟”,在原地建都。第三,燕,魏晋南北朝时,慕容家族在北京建了一个燕。第四,大燕,唐朝安禄山、史思明建立大燕,都城就在北京。大都的名字是从唐朝开始的,不是从元开始的。第五,燕,五代十国的时候,刘守光在北京建立燕。加上辽、金、元、明、清五个,这就是十朝古都了。另外还有李自成在北京建过都,虽然他只在紫禁城住了一天,但也是举行过登基仪式的。民国初年都城也在北京。最后,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也在北京。这样算下来,一共十三个。建城的历史我们也早于其他城市。我们有三千多年建城的历史,从没有中断过。特别是元、明、清这三代,北京还做了全国的政治中心。

元大都现在虽然看不到了,但是我们北京城的基本轮廓就是元大都。辽、金时期是以现在北京西站那一带为中心的,不是现在这个中心。而从元大都开始,就在现在北京的中心了。元大都建造的时候有一个特点,就是以太液池为中心,宫殿东面叫大内,就是现在的故宫。西面一个叫隆福宫,一个叫兴盛宫。隆福宫就是现在的中南海,兴盛宫就是现在的北海西边老的北京图书馆。这是一个“品”字型,东面一个,西面两个,中间隔着一个太液池。1989年我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演讲时,曾向他们介绍了元大都的特点。蒙古草原生活是“衣牛羊之皮、食牛羊之乳和肉”。他们文化的核心是草。草要依赖水而生,逐水草而居。反映在都城的建筑上,就是以太液池为中心来布局它的宫殿。我还给他们讲了一个故事。苏麻喇姑是蒙古人,孝庄太后嫁给皇太极的时候她是陪嫁女,当时12岁左右。她有一个习惯,每年腊月三十晚上要洗脚。一年洗一次脚,洗完以后这个水肯定很脏了。但是她不把这个洗脚水倒掉,而是把它澄一澄,澄干净了,倒出一碗来喝了。过去的解释是说她迷信,相信喝了这个水可以消灾。但是我从民俗学角度来看,这是蒙古人“视水为生命”的一种表现。水是草原文化中心。

明朝就不一样了。永乐年间建紫禁城的时候,东边建了一个故宫,西面就是太液池,中海、南海、北海。它是宫殿为主,太液为客。元朝的时候却是太液为主,宫殿为客。正好是颠倒的。明朝朱元璋早年在南京建都时,南京不缺水,缺的是安全。所以宫殿外面隔了高大的城墙,外面有护城河围起来。这就体现了中原农耕文化的特点。因为明朝以农耕文化为主,元朝以草原文化为主,两个文化不同,所以在都城布局上,主客之间有了根本的差别。紫禁城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有一条通南北的中轴线。我把它概括为“三出三靠”。第一个“出”是以紫禁城也就是宫城为依托往南,午门、端门、天安门突出,再往前是封闭的,为的是让宫前开阔。第二个“出”以皇城为依托,就是现在天安门前的红墙往南突出,到现在毛主席纪念堂,也是封闭的。两面是对称的,左文右武。左面是吏、户、礼、兵、工和翰林院,右面是中、前、后、左、右五军都督府,加上锦衣卫。第三个“出”就是以内城,就是北京环城铁路的内城,以这个为依托往南到现在的永定门。也是左右对称,左天右地。到明朝时做了一个重大的改变,就是有了三个靠。第一个“靠”是景山。元大都北边没有山,是平地。明朝建北京的时候用挖中南海、南海和护城河的泥土堆了景山。这样皇宫的后面就有了一个“靠”。第二个“靠”是钟鼓楼。沿着地安门大街往北走,走到钟楼和鼓楼这条路段,再往前走就没有路了。这钟鼓楼就是另一个靠,收住北京城的气。第三个“靠”,就是到北城城墙的时候应该有一个门,跟永定门对应着。但是一直往北却没有门,城墙是死的。东面安定门,西面德胜门,中间没有门,这也是为了把气收住。这就是明清时的北京城,前有出,后有靠,不能把气透了。

责任编辑:刘晓楠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