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何热衷成功?其实背后是更害怕失败

中国人为何热衷成功?其实背后是更害怕失败

“这个世界上,真有一种叫‘成功学’的学问吗?”

这几年,类似这样的讨论,在图书策划人卢国俊和他出版界的朋友之间,呈现愈演愈烈之势。九十年代初期,以“卡耐基经典系列”热卖为开端,中国人开始进入读“成功学”的时代。现在,十多年过去,市场似乎已经给出了答案。

读者喜欢成功学。从首都机场T3航站楼书店,到乡镇地摊儿,穿皮鞋或者胶鞋的都会把手伸向《我的成功可以复制》。

时评人石述思在《为什么那么多人痴迷成功学》一文中写道:“成功学以速成为噱头,以名利为药效,误导急于走捷径成为人上人的商界准精英们投身其中,在一种人为营造的集体无意识中不能自拔。”

他将这类成功学比喻为“红丸”——古时皇帝为了追求长生不老而服用的丹药,“刚吃下时可能红光满面、状态好得能每晚连幸数妃,但结局都一样——暴毙。”

“其实,中国人喜欢的是成功,”卢国俊又补充了一句,“其实背后是更害怕失败。”

热浪

1998年12月中旬,人们惊奇地发现中央电视台开始在在黄金时段——《焦点访谈》播出前播放一条特殊的广告。

广告里,在一个巨大的图书模型前,著名电影导演谢晋拿着一本封面为黄色的书,说:“《学习的革命》,可以帮助我们改变孩子的一生。”

《学习的革命》是一本关于学习方法的书,由美国人沃斯和新西兰人德莱顿合著,作者颠覆了以往的学习理念,力求在最短时间里获得最大效益和最佳结果。

北京科利华集团出版了这本书。出版之始,科利华集团就对外宣布,将投资一亿元,推广发行1000万册《学习的革命》。12月12日,第一次印刷的500万册在全国范围内同一时间隆重上市。科利华集团同时出击30多个大城市举行巡展活动。

“它让中国读者第一次有了‘成功励志’的图书概念。”卢国俊说。

这本总共524页的书,右页是正文,左页是名人名言、读者文摘之类,十几个字甚至几个字就占一页。

当时,曾有媒体记者到美国最大的网上图书销售站Amazon.com查阅该书英文版的销售情况。从1997年初就在美国上市,历经两年,《学习的革命》在Amazon.com卖了不到两万册,用畅销书的标准来衡量可以说业绩平平。

可《学习的革命》带来了中国“成功励志”的热浪。值得一提的是,《学习的革命》出版后,一部叫做《学生的革命》的三卷本也横空出世,声称是一种“源于美国风靡台湾的快速学习法”。

这股热浪在不断强化。《人性的弱点》、《谁动了我的奶酪》、《把信送给加西亚》等销量巨大的励志类读物不断出现在中国读者面前。

2009年,是“职场成功学”的鼎盛之年,以《杜拉拉升职记》、《浮沉》为代表的职场成功学书籍大火。2008年的金融危机,让“裁员”和“自保”成为职场两大关键词,《杜拉拉升职记》这样的小说,迅速被披了件职场必读的外衣。

“图书和社会状态,有着紧密联系。”这种热潮很容易让卢国俊想起2000年左右的IT热时,IT类图书也跟着大火爆的情形。当时,市场主力图书是计算机类图书,全国六七百家出版社,至少有500家在做计算机的书。

在“成功学”热浪席卷中国的最初几年,学生尤其是高校学生是一个巨大的读者群体。他们需要从这些书里汲取营养,面对即将到来的人生挑战。后来,上班族、企业高管、政府人士等纷纷加入读“成功学”的队伍,成功学的读者群体究竟是什么,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在出版人潘良看来,“(这)说明大部分人认为自己内心不够强大,需要凭借外力去推动自己成长。”

责任编辑:黄一帆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