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传销还激烈”
在围绕是否真的存在“成功学”的讨论上,有人说,成功学的书和一度很火的养生学的书,从读者追逐层面上看,没有什么区别,绿豆、茄子和活泥鳅可以治病,成功学的书,不管是心理学、厚黑学,还是营销学、管理学,总会沾上那么一两样,满足人们速成成功的欲望,也并非一无是处。也有人说,你见过一个靠学成功学获得成功的读者吗?倒是靠讲成功学赚得盆满钵满的成功学大师有不少。
“一个人一年讲课,少的收入几百万,多的一年讲几个亿的利润。”卢国俊和朋友们说的是在各个机场高声讲授《易经》、《论语》等国学的“培训大师”。
卢国俊曾经与上述大师之一有过接触。大师隐晦地表示,时间紧张,写书的可能性不大。大师助理则干脆地说,老师的日程已经排到两年后了,现在主要精力在演讲上,演讲半个小时几十万到手了,码字得多长时间。
后来,卢国俊在机场看到这个“大师”的演讲视频,顿时泄了气,“说是要以最短的时间帮最多的人成功,纯粹就是一套洗脑的东西。”
其实,有些时候,这些专业的出版策划人,也并不能完全搞懂成功学的书为什么会长时间地受追捧,以及人们为何对千字八十块钱攒出来的书没有分辨能力。
卢国俊的一位朋友曾经专门去浏览某一专门贩卖成功学的“大师”的网站,他发现,在交流区里,数万名成功学爱好者在里面不分昼夜地讨论成功、赚钱、升迁,相互之间激励,语句里透露着亢奋,“比传销还要激烈。”
“之前总是担心没有市场,后来慢慢想通了,骗子多,傻子更多,所以骗子总能得逞。”一位出版人自嘲道。
卢国俊用了刚刚结束的伦敦奥运会举例:“这个社会的导向不正确,像对奥运金牌的追逐,大家都关注金牌是谁,写银牌的不多,写铜牌的更少。”
“全民都在盯着‘成功’,”在卢国俊看来,这就是一个庞大的需求,一个庞大的社会心态,“这种群体性的社会心态不改变,读‘成功学’的中国人就会越来越多。”
背后的功利主义
机场,是观察“成功学”在中国流变的一个重要窗口。首都机场报刊投发零售公司原市场部经理郭瑞泉说,成功励志类图书出现在首都机场报刊图书市场上,大致是在2000年左右。郭是首都机场期刊渠道创建者之一。
据他介绍,机场期刊渠道大致在上世纪80年代建立,起初主要品类为旅游图书画册,到了90年代初,时尚生活类期刊图书则成为了首都机场的主流。
在郭瑞泉看来,成功励志类图书在机场的出现,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改革开放后,发财致富很正常,到时候了。”
在他的记忆里,刚开始卖得最好的是有关卡耐基的书。实际上,卡耐基人际沟通和口才学方面的书籍进入中国,最开始在大学生中很有市场,被奉为提高沟通能力和演讲技巧的经典。而卡耐基的书在机场的流行,则说明整个中国有了对于成功的旺盛需求。
2010年9月底,媒体报道负责首都T3航站楼书店经营的中信书店,撤下所有质劣价高、内容雷同的成功类、管理类书籍,取而代之的是各类畅销书和200余种期刊。
实际上,中信出版在六个月前才接手北京首都机场T3航站楼14家书店的经营。
据中信书店事业总部执行总裁陈非介绍,过去,机场书店的顾客主要集中在私营企业家和公务出行者。因此,书店主营的两类书籍主要是管理类、成功学书籍和讲述官场轶事的小说。“现在,超过50%的顾客都是普通白领和高知阶层。”陈非说,机场乘客结构的变化,带来了新的顾客群。
中信书店表示,成功励志类图书从前期开始整体销售占比就不到5%,之后经过持续的结构优化与品种精选,相关品种不断减少。
可这并不意味着成功励志类出版物在机场的受冷。
从2000年培训行业兴起后,机场书店出现了以讲授管理学、国学、易经等的“培训大师”的系列出版物,到2005年左右形成一定的体系与规模,受到众多旅客追捧。
据中信书店提供给《中国周刊》记者的数据看,近几年该类商品占中信书店整体销售的8%—10%之间,表现比较平稳。不过,中信书店方面强调,“该类产品也从未被列为一个专门的品类进行重点关注,仅有少部分的精品引入。”
“‘成功学’三个字,已经越来越少出现在宣传中,甚至是避讳,”一位不愿具名的资深图书出版人表示,“可这不意味着它失去市场,相反,这类出版物保持着平稳的出版态势,在绝大多数出版社的年度选题计划里的位置重要,有的出版社甚至专门有‘励志部’。”
在出版人潘良看来,成功学或者叫做心灵励志图书的畅销,恰恰说明了读者渴求改变的愿望。“这种初衷是好的”,可关键是现在泥沙俱下,读者难以从粗制滥造的出版品中甄别出真正适合自己的东西。
“很多国内原创的书籍,在宣扬人际相处中的厚黑学,或者推崇不理性的权谋和算计,通过利用他人谋取自己的成功等,这样教授技巧和攻心计的成功学读物可以说是糟粕,如果选择不当,自然会导致功利主义和机会主义。”他对《中国周刊》记者表示。
(实习生叶宇婷对本文亦有贡献)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