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亚彬:解决中国贫富差距问题的完美方案(8)

黎亚彬:解决中国贫富差距问题的完美方案(8)

(三)国有企业的改革问题。

当前中国对国有企业争议很大。主流意见是把国企及其所谓垄断地位当作中国社会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巨大的根源之一。实际上,这个意见有失偏颇,似乎别有用心。国企相对私企虽然有一定优势,发展相对稳固、较好,但实际上这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结果。任何一个国家都会有相对重要、攸关国家经济命脉,需要国家扶持、保护,事关国家发展战略的产业、行业和企业。国家关键领域发展得好,才会有国民经济整体上的健康稳定与发展,才会有其它企业、行业和领域的良好发展。只不过,在中国,这些关键行业、领域、企业是国家占有和管理而已。

企业的根本价值和意义并不是归谁所有的问题,而是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人民群众良好生产与生活的问题。也就是说,企业的真正价值在于其社会效益而不是经济效益。在这一点上,国有企业要比私有企业好得多。在这些关键行业、领域、企业,如果把国企换成是私企,则不会更好,只会更差。私企可能只听从自己或更大投资者的话,而不会管国家以及人民、整体宏观经济怎样;其高管的待遇只会更高,不会更低;而普通员工的工资只会更低,不会更高。因此,如果是私企占据这些关键性领域,只会加重人民的贫穷与失业,加大贫富差距的严重程度。对于国有企业,不是要不要继续发展和壮大的问题,而是如何让其能够健康成长的问题的。

问题是国有企业也有自身的缺陷和不足,这种缺陷和不足使国有企业难以全面发展壮大,不能有效替代私有企业。国企的特点就是国家占有和管理,这一点就决定了国企的缺点和优点。对于一种社会生产,国家占有和管理是优点,还是缺点,要取决于这种生产的客观需要,根据生产的社会化要求决定。那些规模庞大、投资巨大、技术密集、生产繁琐、社会化程度高的生产,就比较适合于国有化经营。但问题是,并不是所有的生产都是越大越好。实际上,大部分的社会生产都是生产精细化、需求灵敏化、产品简单化、社会化程度较低的生产。在这些数量庞大,社会化要求不高的领域,国企的生产方式就暴露出较多不足和缺陷,远不够灵活,存在诸多如管理不善,效益低下,生产积极性不高,官僚腐败等现象,因此就难以发展壮大。

重要的是,由于国企的所有权具有单一的性质,国企在本质上是反市场的。国企的所有者只有一个,因此实际上国企就是一个以国家为总资本家的超大型垄断性托拉斯组织,它的存在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如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曾经有过的超大型垄断私企一样,有几乎相同的运作方式、生产方式、管理模式、作用和结果。基于国企所有权的单一性,国企的管理模式必然是一种威权化的官僚管理模式,就像一种国家机关一样。因此,没有一定有效而科学的监督管理程序和机制,国企的官僚腐败现象必然是比较严重的。因此,国企并不适合于作为社会经济的基本方式而存在。国企应该发挥它的优点,需要的就国企,不需要的就没有必要国企。国企主要应为满足国家宏观战略管理等方面的需要而存在。

有些人借贫富差距问题要破除所谓国企垄断,加大国企改革力度的目的显然并不仅仅是要解决贫富差距问题,而是要在中国实现一种所谓新自由主义的纯市场经济体系。这是一种无知,或者只顾个人利益,而妄顾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行为。因为这种纯私有经济的市场经济体系的最大受益者是国内外的资本家阶级,而不是国家和普通人民。资本家个人的利益明显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相矛盾和冲突的,这种把国民经济的一切都交给私人资本家的行为,明显侵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