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
结构调整是受社会利益结构决定的。任何一个产业结构的背后实际上都有社会经济结构问题。结构调还是不调,怎么调是受利益支配的,由社会利益结构决定。因为调结构是人在调,如果调了结构能得到利益当然很高兴去调了,如果调了以后得不到利益,甚至利益还受到损害,那当然就不愿意去调了。像中国封建社会士大夫阶层的知识分子,他们看到了当时社会存在一些问题,但他们并不想改变这个社会。不管皇帝怎么换,这个制度和结构不能变,这就是一个读书——当官——赚钱的利益渠道。
调整产业结构必须和利益调整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加有效。我国利益结构上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收入差距拉大,另外一个是城乡二元结构。现在我们产能是过剩的,但问题是现在能够消费这些产品的人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村消费能力上不去。现在中央采取各种政策和措施扩大农村需求,如鼓励家电下乡、分期付款、财政贴息、降低贷款利率等,但到现在为止并没有真正形成相当于城市消费规模的新的消费浪潮,这就是很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这种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话,这些产业结构、产能过剩、资产过剩的问题就不能解决。
现在,我们国家采取措施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最重要的有两个措施:一是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尤其是提高劳动收入,这就是增加就业。二是鼓励逐渐地改革甚至打破过去的户籍制度,打破城乡分割的制度,鼓励农民变成市民。这些措施都是在进行结构调整,高收入和低收入的群体之间的结构调整,城市和农村之间,城市市民和农村农民之间二元结构、社会结构的调整。这些结构的调整会对我们解决产业结构问题起到一个很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起点是因为经济长期得不到有效增长,当时百废待兴,采取的措施就是先把经济增长速度拉起来,先让财富创造出来。所以当时小平同志制订的是以经济增长为指标的三步走、国民经济翻几番的战略。通过这个战略来带动经济的发展,通过经济增长带动生产力结构、产业结构、社会经济结构、利益结构的变化。所以当时的逻辑是,经济增长带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我们在取得很大成就的同时也积累了很多问题,而且比较突出的是收入差距拉大、城乡二元结构等社会问题,这些社会问题的核心就是民生问题。所以我觉得现在调整社会经济结构的总体思路是,仍然强调以发展为中心,但是对发展方法做一个微调。也就是说,我们现在通过推动社会进步、改善民生、缩小收入差距、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发展等一系列措施来带动经济的发展,通过经济的发展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经济的增长。最后的结果是我国生产力发展了,财富总量增加了,人民的收入提高了,实现了普惠式的发展。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