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10年发展历程中国式增长的秘密

揭秘10年发展历程中国式增长的秘密

2012年中国经济实现年初制定的7.5%的预期增长目标几成定局,这意味着中国的年GDP总量将首次超过50万亿元人民币,达到8万亿美元以上,人均GDP超过6000美元。

这意味着,在党中央坚强的领导下,十六大以来中国经济在“稳增长”的一年——2012年,与“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新征程成功对接。

2003~2011年间,中国GDP年均实际增长10.7%,其中有六年实现了10%以上的增长速度,在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最严重的2009年依然实现了9.2%的增速。这一时期的年均增速不仅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9%的年均增速,而且高于改革开放以来9.9%的年均增速。

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至三季度GDP同比增长7.7%,经济增速基本趋于稳定。在全球经济增长动力衰退、国内经济运行复杂的背景下,中国经济没有出现大滑落的局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新近作出了中国经济已软着陆、实现企稳回升的判断。

“这十年,应当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效益最好的一个时期。而且,年度之间的经济波动幅度最小,实现了一个高增长、低通胀、高效益的平稳发展阶段。”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谈到,即使因国际金融危机世界主要经济体增长明显放缓甚至面临衰退时,中国经济也保持了相当高的增速并率先回升,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

以1978年改革开放为开端,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已延续了34年。持续不断的量变已经使这个东方大国在诸多领域形成了质的飞跃,比如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世界第一出口大国等等不断刷新的全球位势。

从更有境界的人类进步史角度观察分析,2012年值得铭记的不仅于此。这种量变聚集的喷薄能量正在改变人类的贫富落差和发展格局。据世界银行最新数据显示,随着今年中国经济总量达到美国的50%以上,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低收入国家GDP总和超过发达国家GDP总和的情况。

“南方国家创造的财富第一次历史性超越北方国家,人类发展的重心发生了里程碑式的位移。”中共十八大代表、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告诉本刊记者,此时此刻,人们会发现,中国现代化道路如何继续展开并走向何方,不仅直接决定13亿多中国人民的福祉前途命运和民族复兴大业,还会影响其他约40亿发展中国家人民摆脱贫困、实现自强的信心和期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丁宁宁赞同这样的分析。他说,中国推进现代化的发展道路给了世界信心:

“中国13亿多人口,人均资源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淡水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6,最丰富的煤也就是世界平均水平一半多点。如果在这种条件下,中国能够实现现代化,整个世界就有了希望。”

中国式增长的秘密

“这十年,中国经济为什么增长得如此快,而且比较平稳,老百姓得到的实惠也比较多?”郑新立认为,关键在于这一届党中央领导层的智慧和实干,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

其一,驾驭市场经济能力持续提高。通过宏观调控来熨平经济周期,使得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大体上保持了平衡,实现了长达十年的两位数增长,“非常难得,也非常值得骄傲。”

其二,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指导经济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以及转变发展方式战略思想的及时提出并迅速成为全社会共识,直接促进了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其三,社会事业发展提上重要日程并大力推进。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并对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扩大就业、科技教育和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作了明确部署,使得这十年成为中国社会事业发展最快的时期,成果惠及了绝大多数老百姓。

其四,稳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完善。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的巩固、完善和创新,为这十年的改革开放和全党、全国人民专心致志搞建设创造了稳定的政治环境。

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改革开放34年,尤其是过去十年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快速推进,构成了中国历史的惊世转折。据英国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估计,直到鸦片战争发生前20年的1820年,按购买力计算,中国经济占全球份额33.0%,其经济总量比整个欧洲要高出约20%。此后160年间,持续衰落。新中国成立前后降到4.6%,改革开放前变化不大,仍是4.6%。

“1978年,改革开放力挽狂澜重新将中国经济拉上了快速上升通道。”采访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军扩向本刊记者介绍说,按汇率法计算,中国经济的比重,2002年达到4.4%,2011年升至10%左右,人均GDP指标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这十年,值得骄傲的成就之一,就是中国现代化成功实现了由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的转变。”

现在,这一奋进的势头依然足够强劲。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将中国与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美国进行比较后说,今年中国经济总量将达到美国经济总量一半,“按照目前增长趋势,只要中美之间的经济增长率之差维持在3.5%~4%,中国的GDP总量在2020年前后与美国持平乃至超过美国是有可能的。”

2011年初,基于购买力平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公布了一项预测:2016年中国的GDP总量就将达到19万亿美元(美国是18.8万亿美元),那时中国经济占全球经济的比重约是18%,到2020年占比则接近25%。胡鞍钢等学者复原的数据则显示,1820年中国经济曾占全球份额的33.0%,意味着210年后到2030年,中国经济终于重新回到了这个历史高点。

世所罕见的机遇

“人类工业化的下一个高潮将在南方国家掀起,其中的‘领头羊’无疑是中国。”胡鞍钢告诉本刊记者,按照国际能源署(IEA)的研究,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正在发生一场新的工业革命,叫做能源革命和环境革命,“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绿色工业革命。”

他描述说,进入21世纪,世界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最大的机遇就是绿色能源革命,从而根本改变自1750年以来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同时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开始出现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持续下降,“第四次工业革命最大特点,就是对自然要素的依赖性迅速下降,进而甚至脱钩。同时,信息要素、知识要素、文化要素、科技要素和人力资本要素的作用迅速提高。”

在胡鞍钢看来,人类在现代化道路上经历了四次工业革命:1750~1850年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国是旁观者;1850~1950年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国是落伍者;1950~2000年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国是追随者。“唯有新世纪开端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国第一次与美国、欧盟、日本和印度一起站在了主导前沿。”

他以中国为案例分析说,“中国粮食生产已连续九年增长,但农业用水量只略有提高。目前,水利部已经提出能不能在未来实现农业用水量的下降。如果在中国工业化水平迅速提高的同时,工业用水量和能源消耗达到高峰进而下降乃至脱钩,对于人类发展而言,都将是一场超越历史的伟大革命。”

“进入21世纪,从十六大报告提出‘战略机遇期’,一直到胡锦涛同志现在继续强调‘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一直在考虑,什么叫战略机遇期?事实上,就是中国如何在人类四次工业革命大潮中先行一步,成为这场革命的领先者。”胡鞍钢还将“十二五”规划定义为世界第一部“绿色发展规划”。他说,“国际金融危机下,欧美国家原本想高举‘绿色大旗’,没有想到中国率先做了这个事情。现在,欧盟已经全文翻译了‘十二五’规划进行认真研究,盯着中国的一举一动。”

“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胡锦涛同志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在这位国情分析专家看来,生态文明建设第一次成为战略核心目标,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各项事业作出的是长远的、全面的、总体的部署。“这是一次名副其实的全面部署,进一步明确了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标志着中国发展进入到绿色生态文明时代。”

“目前,以绿色能源革命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为我们这一代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舞台。英国、美国都曾先后引领工业革命,都曾先后是世界经济的‘领跑者’。中国人均资源短缺,特别是能源短缺。中国全面崛起,需要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中成为‘领跑者’。”郑新立把这看作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就是说中国全面崛起的希望就在于领跑第四次工业革命。”

对此,胡锦涛同志对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寄予厚望,“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