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政治> 正文

谢鲁江:民生为本 科学发展观为据(4)

2.3 创新驱动:质量和效益要靠创新获得

第三个就是创新驱动。十六大报告就在讲,中国经济进入了以创新引领发展的新阶段,我们过去工业化很落后,我们主要以模仿为主,不但是产品模仿技术模仿而且体制上模仿,现在从某种意义上来已经有瓶颈了。

比如说最简单的道理,电冰箱,人家德国不搞了,我们最有名的企业海尔去了之后,整个一个厂,从螺丝钉到图纸,甚至连人家的工程师整个锅端过来了。西方国家怎么那么大方,一个产业都转给你,但是你现在到哪儿再找这种产业,人家一个一个转给你,让你一下子就站在很高的起点上发展经济。人家现在跟你正面竞争,把你当作敌手。过去你是很落后的,转给你一点也没关系,你始终也追不上我,现在已经威胁到人家了。

所以大家知道全世界对中国的反倾销是最多的,为什么,我们当然不高兴,但是另一方面也反映一个问题,现在我们的产业发展水平已经威胁到人家了,人家不能再保持一种绅士风度了。

所以我们怎么办,我们就要靠创新来突破这个瓶颈。我们强调质量和效益,不是空洞的。质量和效益是要靠创新去获得的,因此大家看到,我不知道大家在座的用的是不是苹果手机。西方国家搞市场经济搞了那么多年,对抓质量抓效益很有心得的,很有办法的,最重要的抓环节。把价值特别高、质量特别好的环节抓住,把成本高的、不挣钱的环节扔给别人。比如说苹果手机创新研发核心知识产权专利技术,这些人家都抓在自己手里,把技术变成产品在全世界赚钱,在全世界争取效益。苹果电脑统一布局、统一管理,美国的一家报纸就在说苹果,苹果虽然是美国的品牌,但是在美国本土一台苹果手机都不生产,都在外面生产,为什么这样?主要考虑成本效益。最主要是生产基地是中国,在中国生产也就算了,真正工厂又是谁投资的,台湾的富士康投资的,最大的一块钱又让人家赚走了,我们国家出了土地出了资源出了环境,最后出了一个打工的廉价劳动力。所以你看这么多环节中我们是最吃苦受累的,但是也是收入最低的环节。最后你生产出产品来,人家在苹果专卖店卖,所以这就是国际分工中的位置。

人家别的国家为了自己的生存为了自己的发展,为了自己的质量和效益,就必然逼着自己的竞争对手到不利的环节中去,这叫锁定。改革开放之初,我们不能说人家骗我们,人家有阴谋,我不太同意阴谋论。但是改革开放之初,我们没有实力,没有能力,只能一步一步从最低的层次起步,我们不能停留在这个地方,我们也要提高质量和效益,必须得抓这些能够带来质量和效益的环节,不能只攥着拳头喊口号。

要抓这些环节,靠创新研发,也得技术创新,资本经营、市场营销得管理创新。你要真的把生产环节都自己控制了,怎么鼓励民营经济,怎么鼓励我们国内的资本投资,我们的投资机制不得改革吗?所以,实际上我们就是要有一系列的创新,来真正把我们的经济立足点转移到质量和效益上来。

而创新我就不讲了,时间关系。创新又是和创业联系在一起,中央讲的“两创国家”,而创新和创业大家知道,创业是中小企业,所以我们的政策要向中小企业倾斜。全世界的经验都是这样总结出来,统计数据都是这样,美国、日本、中国、欧洲都是这样,一个国家70%的创新是来自中小企业的。技术创业也好产品创新也好,普遍这样。所以像美国也是靠中小企业发展起来的,台湾很多科技的成果,所以现在基本各个国家的路子是中小企业提高创新的资源,这个创新的资源要把他变成生产力,变成经济效益,很大一个程度是靠大企业整合。所以中小企业提供资源,大企业把他变成效益,变成现实生产力。所以创新的过程一开始有创新的资源,创新的资源变成产品,产品变成企业,企业把产品推向市场,最后市场越做越大,最后形成了产业。这样科技成果就变为生产力了,科技生产力就变为效益了,科技成果就带动经济增长了,就这么一个过程。

我们举个例子,比尔·盖茨的微软,刚开始微软就是比尔·盖茨的想法,他就自己搞了一个软件包,就把它稍微包装一下,在大学里推销就变成产品了。一推销还不错,然后他就开始大学不读了,自己跑出来创业就搞了一个企业,吸引了一个同学,比尔·盖茨提供技术支持,他的同学负责跑市场,吸引了一个风险投资家创业资金,三个人一合成为一个公司就是微软。一做市场很好,就开始上市。社会资金大量注入,很短的时间内快速扩张,然后比尔·盖茨就成了世界首富,微软就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软件公司,而软件产业成了美国战略性支柱产业,成为美国的经济增长点之一。

这是有个规律的,全世界都这样做。第一个怎么样鼓励中小企业发展,怎么鼓励中小企业创业。第二个中小企业创业之后,要不中小企业自己做大做强,要不大企业整合,不要小企业老去挖大企业的墙角,大企业老是挤占小企业欺负小企业,而是大家形成一个分工协作,大家一块占领市场推动市场竞争。西方国家就这么做的,比尔盖茨微软就是这样做的,一开始谁有新的科技成果就收购,收购完了以后,我把你推向市场,把你软件捆到我微软的软件包上。你自己做半天也走不向全世界,只要一捆绑进去,马上全世界都用你的产品。小企业提供创新的资源,大企业做成效益,做成经济增长,做成现实生产力。我们这样结合,而小企业最主要还是私营经济、民营企业,所以再往下就是更加利于民营经济的发展。

所以十八大报告里就讲到 “四个着力”,大家可以看一下,实际上把这些问题讲到了: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各类民营经济私营经济国营经济混合经济;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性经济的新优势。最后就是不断增强长期发展的后劲。所以还是那句话,依靠创新来引领发展。你看精神都讲到了,怎么增强新活力,怎么增强新动力,就得制度上政策得倾斜,不能光把企业光当做纳税对象来看待。

2.4 结构调整:重点调整收入结构和产业结构

第四个问题是结构调整,这个很复杂,甚至可以作为一个专题来讲。我们国家的结构不仅仅是产业结构。大家看一下十八大报告里讲的,包括产业结构,城乡分配结构,城乡二元结构,区域经济结构,国际经济结构,所以中国现在的结构问题非常突出。

经济发展实际上就是靠两个经济增长,靠两个推动:一个是总量,一个是结构。所以我们经济发生问题的时候,有的时候是总量瓶颈制约着不能增长,有的时候是结构瓶颈。

比如说小平同志引导领导改革开放之初,我们碰到的是总量瓶颈,我们生产力有,但是企业的经济调动不起来,老百姓的收入很低,所以没有供给也没有需求,因此这个总量就扩张不起来,所以生产力就被束缚了。因此小平同志说我们要改变束缚生产力的体制,就是把总量瓶颈消除掉。所以大家会看到,体制一改革,乡镇企业起来了,民营企业起来了,国有企业也搞活了,外资也进来了,中国的经济总量增突飞猛进地在扩张。但是发展到现在,大家知道总量扩张非常难以为继。所以十八大报告里讲,我们现在的重心是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结构性问题,这就很明确了。现在制约我们经济持续增长的困难矛盾不是在总量方面是在结构方面,我们现在碰到的最大问题是结构瓶颈。有哪些结构瓶颈?

……就得国际竞争,你靠什么?我们就想到劳动力。所以我们现在陷入一个困境,要是维持劳动力,国内的收入分配结构就不能缩小,分配收入差距继续拉大。要是增加劳动的工资,可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就会下降,这就是结构平定,你要这个总量你就得维持这个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结构,你要消除这个结构要牺牲掉总量,弄得我们好像没出路似的。

第二个,城乡结构。大家也知道农村大量的劳动力转移,进到城市都是低工资,然后农业生产就滞后,农村面貌改变不了,农民收入增加不了,所以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越来越大,拉大了之后就造成了内需不足,城市消费饱和,农村消费接续不上。而且农民工进城的时候挣的工资很少,几乎把自己的消费压低到最低。到现在为止,尤其交通系统公交车都知道,多少农民工从南跑到北,从山西跑到北京,跑来跑去他的家当就是一个袋子背到身后,所有东西都在里边了,就那么一个小背包从南扛到北,然后吃饭就是一个碗一个勺子或者是一双筷子,几个馒头一碗白菜汤,就把自己的生活消费压低到最低。所以他几乎不能成为需求拉动的空间,几亿的农民工最后都不怎么消费,你到哪里去找内需,这个也是结构关系造成的。

第三个,区域结构。东西部,东部高速发展,西部大开发迟迟不见效,这个和出口导向性的经济也有关系。现在大家不但向沿海集中,很多企业恨不得直接到海边,所以沿海所有的港口都有出口保税区、出口加工区、港口工业区,港口经济,不用说西部地区了。我老家是山东的,山东稍微靠内地一点,企业都不去,恨不得把所有的企业都办在烟台、青岛、日照这些沿海地区。所以像这个区域结构怎么解决?另外,国际经济结构,我们在国际分工的地位是比较低的,处在国际分工的中低层面,所以这样子这个结构问题一出来之后,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外需不足,内需跟不上的情况下,我们的经济增长当然就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今年前几天我们商贸部的发言人已经发言了,今年出口完不成任务已成定局,对欧洲的出口大幅度下降,对日本的出口小幅度下降,对美国的出口稍微有点回升,所以外需已经不足了,但是内需由于这种结构的制约跟不上,所以经济持续增长就不好解决了。

十八大报告里只有一句话,但是背景很深刻,就是“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就这一句话,但是这一句话要解决的问题太大了。但是这个问题不解决,中国经济的发展确实困难很大,就是结构调整是主攻方向。

结构调整怎么弄呢?不能都抓,相对来说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国际经济结构,这个调起来难度很大、时间很长,可能都得二三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去调,所以现在比较能抓得住的就是三、四年内就能见效的,就是收入结构和产业结构。

大家看十八大报告里重点也放在这个地方,叫做“必须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这个是比较快的。所以五大结构问题,我们现在重点放在这两个结构上,这样调整收入结构,可以改善需求。需求是叫有购买力的需要,经济学家定义什么叫“有购买力需要”,购买力从哪里来?从收入来,所以改善需求结构实际上背后就是要调节收入稳定,通过调节收入分配结构来改善需求,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来改善供给,供给和需求都改善了,那市场供求就平衡了,市场供求平衡了经济总量就会扩张,就是这个逻辑。所以现在要把我们调结构的重点放在收入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通过收入结构的调整改善需求,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改善供给,然后产业结构调整和需求结构调整匹配了,市场供求平衡了经济就可以稳定持续地增长了,所以就是这样一个思路。

第五个,就是城乡结构。城乡结构是什么呢?中国现在总量增长的空间是很大的,关键是结构问题限制着总量的空间,其中一个总量的空间就是城市化,这也是规律。美国经济学家就讲,中国今后十几年的时间会有3亿人口转移到城市,这个不是他的话,这是我们中国自己的数据也体现的。

首先这是规律,在工业化的早期城市化是比较缓慢的,然后到了工业化的中期,工业化高速增长的过程,大家知道工业化就要求生产要素集中、劳动力集中、土地集中、资源集中,要求生产集中,集中就产生一个聚集效益,必然就会产生城市。现在的城市和过去的城市不一样,过去的城市就是要不就是政治中心要不就是交通中心,现在的城市基本上就是经济中心,工业化集中的地方最后生产要素集中了,人口也集中了,人口一集中城市就开始发展了。所以工业化的高速增长阶段,城市化也会快速增长,到了什么阶段呢?国际上公认的数字是到76%,城市人口占到整个人口的76%之后,城市化就算完成了。然后城市化又进入一个缓慢的甚至会下降的时期,城市人口的比重率会缓慢地增加一点或者甚至会下降一点。这就是一个规律,叫做“S”型曲线,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一个轨迹。

我们国家现在基本上也是这个样子。中国城市化的轨迹,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城市人口只占20%,去年的统计数字城镇的人口已经占到51.3%了,然后未来的计划就是城镇人口要达到70%以上,也就是说要增加20多个百分点。20多个百分点什么概念?中国13亿人口,13亿人口的20%多,大概就是3亿人,所以罗奇那个话也是从中国的统计数字出来的。3亿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这个什么概念呢?我说一个观点,就是这个城市化的过程解决得好就是大机遇,解决得不好就是大问题。

为什么这么说呢?现在大家都知道拉美现象,我们经常讲中国不要出现拉美现象,不要走拉美的老路,拉美现象怎么回事呢?拉美实质上就是它的城市化快于工业化,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但是没有那么多的工作岗位、没有那么多的收入机会,在城市生存很艰难,但是他们又不愿意再回到农村,所以就形成城市贫民窟现象。

我就举一个例子,墨西哥这个国家全国的人口是6千万,它的首都叫墨西哥城,墨西哥城的人口有3千万,全国一半的人口都跑到墨西哥去了。就比如说北京,如果北京要是1亿人口的话,怎么养活这1亿人,咱们还别说中国一半的人跑到北京了。现在大家都知道北京谋生很艰难,弄得很多人就要逃离北上,很艰难的。十年前2000块钱能租一个两室一厅的房子没有问题,现在2000块钱能租一间就不错了。所以现在工人为什么要提高工资?这也是生活成本提高了,你再给他2000块钱,他肯定在北京都活不下去了。所以拉美国家就这样,农村人口跑到城市去了,但是工业化没上去,没有那么多的就业机会,最后就留在城市,结果留在城市之后首先就造成非常严重的治安问题,黑社会横行,而且黑社会主要在贫民窟。

所以前几天巴黎报道了一个新闻,就是巴西最大的城市圣保罗,发生警察和黑社会的冲突,黑社会报复警察,现在平均每天警察被杀一到三个人,然后就是黑社会,警察就到贫民窟去打击黑社会,这首先就是社会治安问题。

第二个问题造成社会矛盾。咱们举个例子你跑到延庆的一个山沟里,日子过得比较艰难,但是我也不想想你在北京朝阳区的CBD,出来开着车动不动就一百万、两百万,我看不见,眼不见,心不烦,我不知道你多富,我也不知道自己有多穷,但是回过头来我就住在你国贸楼下,你在那大楼里住着高档的别墅,我在这楼下搭着一个小铁棚子,你想想我什么感受。所以这个贫富差距集中在城市之后,它对社会的心理和情绪,对这种社会矛盾的激化是非常强烈的,所以拉美国家搞民主,有选举,美国的民主有选举,选举大家要争取选票。穷人人多选票多,所以大家会看到从50年代到现在,只要有选举,基本上上台选上的都是左派,基本上没有右派,都是到穷人那里说我要上台我就均贫富,我就搞社会主义,都是这样的人,包括现在都是这样。现在最有名的就是委内瑞拉的查韦斯,查韦斯说他现在搞的就是社会主义,委内瑞拉的穷人都是非常支持和崇拜这个查韦斯的。巴西现在也是这样,巴西现在的总统也是左派,然后玻利维亚基本上都是左派的。结果左派不管是真的搞社会主义还是假的搞社会主义,反正说的是搞社会主义,那拉丁美洲是美国的后院,美国怎么能允许在自己的后院搞社会主义呢?所以美国就得折腾它,政变、制裁就折腾它,一制裁一政变就有流血冲突,流血冲突以后社会矛盾就激发了,社会就动荡了,一动荡经济就别发展,所以拉美现象就是这么造成的,它的根源实际上就是这种发展模式。

中国就倒过来了,中国是严格的户籍制度,不许农民进城,所以中国就没有城市贫民窟的现象,但是中国有三农问题,农民、农村、农业问题。中国是没有把这个问题转到城市中来,但是中国把这个问题留在农村了,现在不得不解决,所以这个问题解决得不好就是大问题,就是拉美现象,那你解决得好就是大机遇。就是什么机遇呢?经济增长的空间。因为很多的专家,包括我们的发改委都测算过,就是增加一个城市人口,它直接带来的需求就是10万元,那我们要转移3亿人口,带来的需求就是30万亿。30万亿什么概念呢?我们现在的经济增长,按照测算我们不是要人均收入翻一番吗?很多人测算过,就是我们现在的经济增长速度保持7%左右的增长速度,就可以实现十八大提出的目标了。不要太高,7%平均每年增长多少呢?我们现在的GDP总量好像是43万亿,那么43万亿的7%就是3万亿左右,每年新增GDP3万亿就可以达到7%的增长速度,然后几年下去之后我们就可以人均收入翻番了。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在未来的10年到20年的时间,我们不说别的,不说投资的拉动、城市原有老百姓收入增长的拉动、出口的拉动,我们只说这一块就有30万亿的空间,大家想想我们每年增加3万亿的GDP,按照这个速度的话,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就可以拉动我们经济按照7%的速度至少可以持续增长10年,你就可以算这个账。

所以中国经济现在并不缺总量,而是缺结构、缺体制,怎么解决这个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怎么样从政策和体制上保证这个转移的过程平稳过渡,而且真的把它变成经济增长的成果,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怎么避免出现拉美现象。

所以现在就是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个农民转市民的问题,所以这里也在讲鼓励农民进城,实行一种健康的城镇化的道路,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然后是,农民成了市民之后不能进了城都跑到北京来,都成了贫民窟里的人,那不行,所以也要想办法让他能够小康甚至能够中产。

把这两个问题解决了,第一就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增长的空间,第二又可以有序地解决中国的结构问题,第三也可以化解社会矛盾,那这就是一篇好文章。所以怎么把这个文章做好?做好这篇文章基本的原则是用城乡一体化的方式来推动,城市化是必然的,但是推动城市化的方法是可以探讨的。我们过去并不是说反对城市化,只是始终就没有找到一个好的方法、好的体制、好的道路,就怕问题多了控制不住,所以一直就犹犹豫豫的不是很敢放开。现在政策上、思路上就有点明确,就是一体化,经济一体化推动城乡之间生产要素的流动,社会一体化,农民进城、资金下乡、留在农村的居民也能够享受和城里人比较一样的这种公共服务、社会保障,这种制度一体化,这样子进城的人也有一个好的发展空间,留在农村的人也能够享受比较好的权利,这样大家就不觉得城乡之间是个天堑、不觉得城乡之间是个鸿沟了。这样要素就流动起来了,要素一流动起来,大体上这个城市化就有可能比较平稳地推进、比较健康地推进。所以中国现在找的办法就是城市化是不可回避的,而且中国今后要加快城市化,但是用的方法是城乡一体化的方式来推动一个合理的城市化进程,所以这个就是十八大报告中讲的。

最后就是一个结论,就是说首先第一个是民生,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好、推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好、走这个道路也好,还是以民生为主,解决民生的各种问题。

怎么解决呢?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解决,所以我的一个归纳就是十八大报告就是告诉我们,怎么样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好民生这篇大文章,把中国塑造成为一个道路也成熟、理论认识也成熟、制度也成熟的这样一个定型的社会,让大家觉得这是一个靠得住的社会,给自己提供了发展空间的社会,一个比较合理的社会。以上就是我讲的内容,非常感谢大家花了一上午的时间来给我这样一次很好的交流的机会,也欢迎大家提出宝贵的意见,谢谢各位。

责任编辑:刘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