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展望:原则、论域与范式
研究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内容问题,思路很重要。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议题提出后,思想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内容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如何才能深化这一领域的研究?我们认为,可以从原则、论域、范式三个方面进行。
第一,研究的基本原则要坚持。
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学者坚持的基本原则和思路不同,研究成果林林总总、莫衷一是,很难形成一致意见。我认为,研究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内容,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回到马克思与发展马克思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一要遵循整体性原则,通过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原生态著作回到马克思;二是坚持全球视野,诊断提炼时代发展问题。“从文本中,我们可以根据新的时代变化,发现文本中原来被忽略的处于萌芽中的重要思想和某些论断,可以对原来的论述进行新的理解,以获得新的启发”。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原生态思想和时代问题的互动中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通过回到马克思来促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以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理论成果来发展马克思。
(2)理论逻辑与现实逻辑的统一。就前者而言,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应围绕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类解放进程这一理论逻辑展开,梳理马克思恩格斯原初思想与列宁毛泽东思想、西方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以及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在何种意义上是一脉相承的。就后者而言,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要围绕各个时代的突出问题,尤其是资本主义的结构变化、社会主义实践的变化、人类实践方式和人类社会运动方式的变化以及人本身的变化。通过遵循现实逻辑与理论逻辑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以期多维度、多侧面穿越历史间距,审视复杂的社会现实。
(3)中国向度与世界向度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一方面,要总结世界各国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共同问题,探索出中国的解决之道,为世界和平发展增加中国的理论元素,从而为其它国家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借鉴;另一方面提炼其它国家的发展经验,使中国科学发展之路具有国际视野和世界眼光,从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即是说,我们既要做到把中国的发展放在世界范围来考察,也要用世界眼光来审视中国发展。最终,通过研究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在促进解决中国实践问题的同时,也有利于世界其他国家实践问题的解决,实现中国向度与世界向度的统一。
第二、研究的论域要拓展。
目前,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的议题过于宏大,视角过于狭窄,大多局限于时代化的必要性、可能性、时代化的历史进程、历史经验和历史规律等宏大问题。研究这些问题当然是十分重要,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研究往往缺乏内在的“许多规定的综合”、“多样性的统一”,往往给人一种空泛的、大而化之的感觉,粗看起来很有道理,但深究起来,往往难以以理服人。因此,我们认为深化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要转向议题的微观化和视角的多元化。这种转换有利于马克思主义更好地直面时代化问题,与时俱进。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例,以霍克海默为代表的第一代学者对法西斯主义、单向度的人的生存状况的极权主义问题的分析,以哈贝马斯为代表的第二代等对资本主义社会生活世界殖民化问题的诊断,以霍奈特为代表的第三代学者等对少数、弱势群体被蔑视的道德经验的关注等;同时,法兰克福学派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和批判精神的基础上,还借助韦伯的现代化理论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等多元化视角研究社会问题。法兰克福学派之所以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史上一直占据一席之地,与他们以微观视角切中和分析现实问题的研究思路有很大关系。
立足于时代发展的共识性问题,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议题的选择要重点关注以下十大具体问题:发展性问题、全球化问题、资本问题、全球经济社会治理问题、全球生态问题、公平正义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现代性问题、当代人类异化与解放问题、安全问题。
第三,研究范式要强化微观范式。
受传统研究范式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大多采用宏观解读和宏大叙事的研究范式,这种宏观理论研究范式是马克思主义分析社会历史问题的突出特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当今时代,社会现实发生了重大变化,突出表现在社会结构呈差异化和多态化,运行方式与控制机制呈非中心化和弥散化。面对变化了的社会现实,宏观解读范式往往会成为缺乏创造力和解释力的抽象教条和思辨理论推演,难以准确切中微观问题。社会现实的变化要求我们的研究应从宏大叙事向微观叙事,从宏观理论范式向微观理论范式的转变。当然,这种研究范式的转换并不是要抛弃宏观理论范式,因为“不存在绝对的宏观解释模式或者微观解释模式,一种健全的和富有解释力的社会历史理论,一定是兼顾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一方面善于根据特定的社会历史现实而突出其中的某一个维度,另一方面又善于保持二者间的有机结合,不会用其中的一个维度来否定或取消另一个维度。”如果采用微观解读和微观叙事来补充和完善宏观理论范式,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就能够切中和穿透当今时代的社会历史现实,取得包含着丰富多样性和差异性,包含着丰富的创造性空间的社会历史规律性的认识。这正是马克思所强调的,摆脱了思辨抽象性的具体:“具体之所以具体,因为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