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政治> 正文

孙学工: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形势和增长前景(3)

四、中国经济能否维持高增长?

那么现在我们面临这样一个形势,或者说新的条件,新的情况,中国经济增长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一个前景?我们到底是能够持续高增长?还是会崩溃?

1.国际上对中国经济增长前景的唱好与唱衰

实际上金融危机以后,对中国经济增长前景的讨论应该说是空前热烈。但是结论变化得也很快。金融危机期间,甚至到2010年上半年,大家对中国经济的前景是一片看好,当时我们应该叫好得很。大家可能还有印象,有一段时间对“中国模式”的研究非常热,特别是国际上。中国人研究中国模式,是因为国际上已经炒得沸沸扬扬的,我们不说不行了。中国模式是说什么呢?就是说你看美国危机,欧洲也危机了,并且危机一天两天还解决不了,中国还是高增长。这样对比特别强烈,所以很多人就说,中国现代的这样的一种或者说政府和市场的这样一种配置关系,可能是一种超越过去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这样一种方式。真正找到了一种新的经济增长的方式,所以中国经济一定会是高增长,并且很快超过美国。当时是大量的研究,说我们的经济总量很快要超过美国。美国有一个经济学家叫福格尔,他是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他做的预测是最为乐观的:说到2050年,中国的人均GDP会是欧盟的两倍。就是说到2050年左右我们要比欧洲人要富裕两倍,那总量就不知道要比别人大多少。所以说是一片乐观,非常乐观。我去年到塞浦路斯去访问的时候(塞浦路斯是欧盟当中唯一一个共产党执政的国家,是一个小国),他们其实比我们好像还更像那种传统的共产主义,也是非常激动,说中国的成功,说明社会主义运动正在复兴,资本主义正在走向灭亡,确实不错。所以对中国应该说当时是一片看好。

但是从2011年下半年我们的经济增长低过了9%,又持续回落了这么长时间,对中国经济的看法又转为悲观,并且是非常悲观,现代中国经济崩溃的说法又开始出来了,美国发生危机了,欧洲发生危机了,下一个危机点就是中国。去年以来,一些专门搞经济的甚至一些比较大牌的学者,也都在说中国经济会出问题。一个是美国纽约大学的努里尔·鲁比尼,号称末日博士,他曾准确预测了美国的金融危机。他到中国访问了以后,说中国可能2014年前后,要发生大的危机。论据嘛,实际上认为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危机,就是一种“生产过剩”的危机。所有无效投资最终都是导致一个结果,就是金融系统的坏账。所有的部门当中,金融系统的确实具有最核心的作用。金融部门一出问题,肯定是大家都出问题。如果金融部门已经坏账,它不贷款的话,所有的行业都跟着遭殃。所以你看金融危机当中,明明知道是金融体系惹的祸,但是最后呢,还是必须得去救它,政府还是拿大量的纳税人的钱去救助,或者说得削减养老金,削减福利开支,削减穷人的钱来救富人,因为没办法,它是处于这样一个中枢的位置,它完了大家都跟着完。

还有一个人是克鲁格曼,克鲁格曼是大牌学者,他号称是预测了亚洲的金融危机。克鲁格曼也是到中国访问以后,他基本跟努里尔·鲁比尼的观点差不多,主要还是讲生产过剩。所以他们都对中国提出了疑问。他们说的这些事,我们可能不能完全同意他们的结论,但是他们提到的很多事情确实也是事实,也是有一定依据的。至少是要引起我们警觉的。当然结论可能还是有商榷之处,从我们自己的研究判断来看,中国现在还是具备高增长的潜力和条件,但是如果要发挥潜力,还是需要改革,需要转变发展方式,这个潜力并不是自然而然就出来的。

2.为什么说中国经济仍然有高增长的条件

为什么说中国仍然有高增长的条件呢?首先第一个是从国际经验看,现在进入高收入的这些国家,基本上都经历过这样一个高增长,但是他们的高增长也都结束了,因为谁也不可能永远高增长下去,经济总是有这样一个过程。一个十几岁的孩子长得很快是正常的,二十岁三十岁的人再长肯定是不可能的了。因为经济的年龄并不像我们生理的年龄这么容易判断,是不是到了经济的这个阶段,可能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人均GDP。尽管GDP有很多批评,但它还是一个非常综合的衡量发展水平的指标。

从国际经验看,我们做了很多国家的数据,也参考了一些国际上的研究,基本上人均GDP到了1万1千国际元的时候,经济增长水平会下一个台阶,会有明显的回落。这个日本、韩国确实是表现得非常明显。现在中国的人均GDP,如果换算成国际元的话,基本上应该是在7000国际元这样一个水平上,相当于日本60年代的水平,或者韩国1987年的水平。所以你要看这两个国家,他们六几年之后,韩国八几年之后,就是从那个时点,他们人均GDP达到1万左右的时候,经济增长的速度,基本上没有放慢。韩国是9%点多,日本也差不多是9%,所以还是增长得很快的,比我们现在目前的增长速度还快。所以从一般地国际经验来看,我们现在高增长并没有到结束的时候。

当然这是由一般的统计规律来看的,这个统计规律是不是适应于中国,我们还要看中国具体的一些情况和条件。

从具体的情况和条件来看,应该说在新的形势下,我们也还是有一些新的竞争优势的。刚才讲劳动力的数量确实是在减少,但是我们劳动力的素质提高还是很快的。我们可能在国内没有什么感觉,要是在国外,他们说起来这种数,都感到难以置信。苹果的乔布斯没死之前,美国的一个总统当时问过他,苹果为什么这个厂不能建在美国啊?建在美国能解决好多问题。乔布斯当时说,我在中国,在一个地方开一个厂,我一夜之间可以招几千名工程师到这个工厂工作,没有任何问题,在美国,甚至在别的任何一个国家,都做不到这一点,根本没有办法做到这一点。我们自己觉得我们的教育制度有很大的问题,其实美国也觉得美国的教育制度有很大问题,没有培养出这种巨大的数量。当然一方面跟他们人口基数有关,另一方面确实教育体制也是有问题的。所以我们这方面其实还是有很强的优势。实际上大学毕业生多了呢,工资并不高,可能毕业生的工资,甚至比农民工的工资还要低。这反过来就是说,所谓的成本结构当中,或许搞研发的可能是很贵,特别是有文凭的有技术的人。那么现在这种人多了,他们的工资反而不是特别高了。作为一个企业家,雇人生产和雇人搞研发,现在成本差不多。这就会改变企业家决策的方向,因为企业家都是利润最大化,成本最小化。所以他有一个市场自动的驱动力,导致我们结构调整。反过来说,如果不具备这个基础,那出台再多的政策,恐怕也是很难研发上去的。因为政府本身并不创造价值,政府所有的补助,肯定要从别的地方收钱。从别的地方收钱,那就意味着别的地方成本就会提高,所以如果没有这种基础条件的改变,光有倡导不行,就是有优惠恐怕也很难总体上做到。

刚才也讲到,我们“两个转变”1995年就提了,到现在也没转。有人说因为考核体制有问题,政府体制有问题,可能也有关系,但是可能最根本的还就是说我们所谓这种结构调整。但是现在我们看确实正在发生这样的变化,包括研发,研发的投入绝对额现在已经世界第二了。但是有投入不一定产出,但是你没有投入肯定是没有产出的,所以现在我们毕竟是要先得做一个投入。

另外就是基础设施,我们这几年修的基础设施,应该说是国际一流的,铁路也好,公路也好。昨天正好看了一篇文章,讲美国的基础设施,说已经是非常老旧。那个作者的岳母是印度人,印度去年发生了一次电网停电,号称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停电事件,影响6亿人。说他岳母到美国生活了一段时间说,怎么美国电网跟印度的电网一样不可靠。美国这种传统的思维,国会议员特别是共和党,是反对联邦政府,在基础设施方面发挥很大的作用。所以他最后建议说,希望美国国会议员都能到东方来看看,到香港,到中国的机场,甚至印度的机场,走一走看看,就会知道美国的基础设施状况,没有办法满足21世纪的发展。

我们已经建了很多了,但是总量上我觉得还是不够。这几个因素实际上也都是供给因素。刚才讲的供给条件,同样的我们还是需要需求方的配合。我们得有一个需求方。

需求方面我们也确实具备这样的一个增长空间,首先是城市化。我看李克强总理昨天又说了,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就是在城市化地区,我们现在如果去掉农民工的话,就算常驻人口的话,我们只有40%多。要跟发达国家70%、80%的城市化比,还有很大空间。那么农村人口转到城市的话,基础设施各个方面的需求基本上是五倍到六倍,所以这个空间确实很大。

另外中西部的发展,刚才讲沿海地区确实已经到一万美元的,北京这种地方经济减速也是跟国际规律是一样的,也没有什么奇怪的。但是我们现在中西部地区还远远没有到,所以他们的增长,还可以更快。这几年确实也是,中部崛起,中部地区的增长很快。

另外就是“四化”当中的另外“三化”: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都是有很大的空间可做的。这个空间里面包括基础设施投资的情况,中国投入这么多,实际上总量上还是不够的,铁路还没有美国100年前长,北京的地铁还是这样的拥挤,这都是说明供给还是不足。美国有几千家机场,中国才刚刚两三百家,这里面都是有很大差距的。所以从长远来看,中国实际说并不是需求不足,恐怕还是资源不足,资源保障有问题。我们如果真正能够把需求发挥出来的话,如果将来几亿人,都要进城的话,我觉得这些行业,还远没有到夕阳行业的地步。当然上面都是一些定性的描述,最后就是要把需要综合起来,把他们每一项的影响需要一种定量化,然后我们才能有一个更加明确的、清晰的结论。那么这个明确和清晰,实际上就是一个潜在增长率的概念。就是说考虑到所有的资源支撑的这种条件,你到底能够达到什么样的增长?去年中央领导同志要求做了一个研究,这可能对我们决策可能也是有一定影响。我们做的这个研究的结果是,在2015年之前,我们的潜在增长率还是在8%以上的。到2020年以前,是在7%以上的。所以大体平均一下,这个时期的增长是7.5%。我刚才讲,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如果按那个目标来算基本上是7%。如果这个7.5%的潜在增长能够实现的话,那我们实现那两个目标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就是说从基础条件上应该说还是具备的。

五、如何实现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

那么如何实现这样一个前景呢?十八大报告里专门有一个章节是讲“两个加快”: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际上我觉得它也就是提供了实现前景的路径手段,需要靠这“两个加快”,或者说最早甚至有“两个转变”,但是现在已经不能说是转变了。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强调的有很多内容,我觉得最关键的内容,一个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比较难。因为大家也看到很多的争论在里面,但是这些争论我觉得有些是理念上的争论,有些人就是永远认为市场好,有些人永远认为政府好。这些理念上的争论是很难解决的,到了美国现在也解决不了。奥巴马跟罗姆尼辩论的时候,关于医保,罗姆尼就说,私人医保好,有效率。奥巴马就说国有的可以做得更好更公平,所以这是一个理念上的。

我觉得真正要解决这个问题,可能还是得像胡适说的“少谈点主义,多谈点问题”。还是得从具体的情况来看,所谓找到一个相对的比较优势,具体这件事,到底是政府办合适还是市场办合适。我们危机的时候,政府搞一些公共建设,甚至包括高铁这些事,政府出面来搞,确实是有它的优势所在的。私营部门有它的优势,但是也有它的弱点,特别是中国的私营部门。但是在另外一些领域,是不是一定要政府来办的,我们甚至一些宾馆,都还是政府的,甚至像这样一些部门行业产业,国有资产是不是还要在这里面,能不能就是以购买服务的方式,是不是私营的会搞得更好。别的一些产业,实际上也都有类似的问题。所以我觉得不要从理念上去争论不休,没有结果,具体的实事求是的就是一件事谁办合适。

原则是两个“毫不动摇”,这个也是原来提到的。关键就是说谁干什么,能够界定清楚,能够有一些非常现实的界定标准、界定的方式,我们一看就清楚这事该谁干。

要实现这个改革,可能关键就是财税体制与金融体制。财税体制实际上就涉及到政府的行为。政府为什么要管那么多经济上的事?跟我们财税体制还是有很大关系。这一次我看也讲了,要完善地方税的体制。地方政府做事都有正常的、合理的资金来源。一方面不给他钱,另一方面又让他做很多事情,那必然导致他行为的扭曲。必然从一个经济管理者,成为一个经济的实际运营者。我们现在的这个体制,很多还是脱胎于改革开放初期的这种做法,包括我们现在事业单位也是一样,财政都是给你包干的,也不管你干多少事,不管是多少人,就这么多,剩下的自己挣去。但是现在这个条件下,应该说有很大的变化,无论是对部门也好,还是对地方也好,确实应该是有一个所谓“财权事权”这样一个体制。

另外金融也是,刚才讲金融是最核心的要素,但是金融的分配应该说还是受到政府或者计划控制的影响比较大,没有完全的市场化。因为最重要的指标,比如说利率,就是资金的价格,利率不是市场化的,再加上我们国有银行为主的这种大银行体制,现在肯定很难说是做到市场化了。

这次我看报告里也提到各类经济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生产要素里面可能最核心的一个就是银行的资金,当然也包括资本市场融资的机会。另外一个还有土地,这两个应该说是下一步体制改革非常关键的。

那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报告也提了有好几条。我觉得可能最关键的,还是创新驱动。我觉得这次还是有两个非常鲜明的特点,一个是把改革放在发展前面,另外一个是把创新放在结构调整前面,还是非常突出改革和创新的作用的。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应该说跟过去的提法基本上一致,我们这几个方面,地区结构,需求结构,供给结构,再加一个城乡结构,基本上还是照一个思路来的。过去提的一些东西还是有效的。

以上是对十八大的一个解释,一些学习体会吧。我们主要还是搞宏观经济为主的,因为时间关系我就不再细说了。把我们对今明两年的一个预测给大家说一下,大家也可以做一个参考。今年我们预测整个增长是7.7%,这意味着四季度经济增长会回升。那么明年呢,这次可能跟过去不一样,不会说马上是一个非常强劲的回升,可能到明年可能会有8.1%这样一个增长速度,比今年稍高一点。需要说明的是,明年经济增长当中的风险性因素比今年要多,特别是国际上有很多不确定性的因素。我们预测一般是一个中心点,另外还是一个区间,或者说可能还有别的风险。所以明年增长是要提高,但是风险也在增大。好,因为时间关系,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绍到这。

责任编辑:刘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