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路:实现“中国梦”(4)

中国路:实现“中国梦”(4)

关键词:文化自信

如何振兴中华文化,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始终是萦绕在几代中国人心头的历史命题。时至今天,我们强调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和自信。在这方面,不光每一位中国共产党人都要做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每一位中国人也都要做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任何时候都要珍惜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8月31日

编者手记: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旗帜。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自己的精神命脉,就会丧失自我。今年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当年的这一回答振聋发聩,对今天的文化实践同样具有巨大的指导价值。

近年来,中国人在文化领域面临的世界性挑战十分严峻,常常纠结于文化精品匮缺,文化竞争乏力,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缺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其实,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反而具有更突出的经济和社会价值,中国作家莫言获得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就是实例。本版12月14日刊发评论《“中国故事”走向世界正当其时》指出,莫言用自己最熟稔的说书唠嗑的路数,把高密东北乡那块“邮票大小的地方”给写活了,看似天马行空的想象之下,满纸都是中国人独有的情感与依恋。莫言在中国一直就是主流作家,也同样实现了跟世界接轨,这无疑打破了那种要获得跨国界认同就不能好好说话的怪圈。

关键词:相互尊重

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首要的一点就是相互尊重,这是一个基本前提,也是一条基本准则。尤其是在今天的中国,身处一个日益分化、变化的多元社会,更需要倡导人与人相互尊重,更需要去学习如何相互尊重,这应当成为当今社会的基本价值诉求之一。在这方面,大众媒体应该发挥正面的渗透力和影响力,而不是相反。这是媒体应有的社会责任,尤其是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在这方面更要有所担当。

——《多元社会更要倡导人与人相互尊重》,10月12日

编者手记:在多元社会条件下,人们不仅仅是职业不同、岗位不同,更为凸显的是利益不同、价值观不同,这给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带来更多的矛盾和问题,但不管如何处理与解决,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都是一条基本的底线规范。如果这个前提不存在了,这个规范突破了,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必然会增多,社会矛盾必然会升级,社会风气必然会恶化。

倡导人与人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摒弃非黑即白、非左即右的二元思维,作为社会公器的媒体同样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本版3月30日刊发评论《媒体决不能撕裂社会扩大对立》这样写道:在每个人都有很多不满、怀疑、焦虑的情况下,媒体是站在建设性立场去纾解矛盾、弥合对立、促进不同群体间相互理解尊重,还是揣着利益目的去围观起哄煽风点火,加深误解、推动仇恨、使社会愈发撕裂心态愈发失衡?这是一个紧要而现实的问题。光靠谩骂、抡拳头,永远得不到我们希望的美好。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艰难求索中,在曲折失败、对比选择的漫长历程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最终坚定地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事实已无可辩驳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要坚定不移地沿着这个方向前进,就能够战胜各种艰难险阻。

——《坚定自信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1月16日

编者手记:党的十八大号召全党“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同时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一论述确定了中国未来发展方向,不仅对中国的发展壮大,而且对世界和平与发展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来说,道路的选择至关重要。本版7月27日刊发评论《毫不动摇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出,历史清楚地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事求是精神的成功实践。中国要取得更大的成功,就不能偏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今天,几代中国人念兹在兹的富强梦、幸福梦、复兴梦,都更加光明地摆在我们面前,不管前面还有多少艰难险阻,我们都将毫不动摇地沿着这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下去。

关键词:更高起点

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要求我们必须更为深刻、更为精准地把握经济发展规律,必须更为理性、更为务实地把握经济工作方向。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而是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中国经济必然能够抓住新机遇、赢得新优势,拓宽通往未来的长远发展之路。

——《站在更高的起点上推动经济发展》,12月21日

编者手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描绘了明年经济工作的蓝图。当前的中国经济,正处于改革深水区和攻坚期,也处于矛盾凸显期,各种问题特别是深层次问题、体制性问题不少,破解难度也不小。随着我国从中低收入阶段跨入中上收入阶段,中国经济迎来一个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关键阶段。对此,我们一定要对自己的判断和选择多一些坚定和自信,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多一些坚定和自信,坚持科学地“稳”和有质量地“进”,牢牢把握住未来发展主动权。

经济发展,归根结底也都是为了增进人民的福祉。本版3月9日刊发评论《7.5%的增速要着眼于提升人民幸福》就这样写道,未来,发展还是硬道理,但速度不再是发展的主要指标。在好不容易做大“蛋糕”之后,速度慢一点,努力修正“做蛋糕”、“分蛋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让老百姓得到更多实惠,中国将来发展的安全系数、满意指数会更高。这一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推出的种种民生举措,无不遵循这个发展逻辑。随着发展的脚步,实现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这凝聚着国家意志,也凝聚着全民梦想。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