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智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与答

赵智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与答

本文拟模仿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的行文风格,试图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规律性问题,以自问自答的形式,阐述个人的观点。这些也许仅属于ABC的概念问题、常识问题,往往可能由于不同的解读,乃在学术界形成较大的分歧。本文就教于方家,旨在引起讨论,统一认识,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研究引向深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与规律的关系是什么?

答: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首先应从理论和实践上,搞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正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进行科学研究的首要前提。

我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最权威的回答,当然是毛泽东本人曾经作出的阐述。

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中共六届六中扩大会议在延安召开。毛泽东在10月14日所作的《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 毛泽东在报告中还指出:“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把国际主义的内容和民族形式分离起来,是一点也不懂得国际主义的人们的做法,我们则需要把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

因此,根据毛泽东本人的论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就是使马克思主义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来实现其 “民族化”、“具体化”。此后,毛泽东又多次提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或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实践(或具体实践)相结合(或之统一)”的科学概念,用这些概念来表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 在六届六中全会报告中,毛泽东根据抗日战争的新形势,分析了中国社会的特点,指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革命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中国的特点是: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因此,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这些就是毛泽东本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所阐述的基本思想。

需要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科学概念的提出,不能绝对以1938年10月划线。这是因为,任何科学概念的形成,都有其深厚的社会背景、思想土壤、理论准备做基础。例如,早在1930年5月,毛泽东的在《反对本本主义》中就阐述了相关的思想,因此,考察这一科学概念的形成,要有历史的大视野、思想史发展的整体观念及其大背景。其中,六届六中全会,可作为这一概念形成的重要标志。

这里还需要指出,“民族化”、“具体化”,是“中国化”的直接表述。“民族化”就是“中华民族化”,其中包括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具体化”就是中国的具体国情和中国的特色。这里,毛泽东并没有讲“时代化”问题,但是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是当时毛泽东一直所强调必须把握的大问题,他撰写的许多文章、报告,往往在开篇就阐述了时代主题问题。因此,“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内涵的题中应有之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原则与核心是什么?

答:根据上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的理解,我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原则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具体化”、“当代化”,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要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原则有两个涵义:其一,首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脱离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所谓“中国化”,可能变成随心所欲的“化”,可能根本不是马克思主义,可能与马克思主义南辕北辙、甚至隔离十万八千里。因此,首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这是“中国化”的根本原则和大前提。没有这个根本原则和大前提,一切就无从谈起。其二,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具体化”、“当代化”,没有“民族化”、“具体化”、“当代化”,就谈不上“中国化”,谈不上有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当然也就不会产生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民族化”是自然地、顺理成章的,在中国这块土地上,要想使马克思主义被接受和深入传播,不民族化是不可能的;民族化是根本的、唯一的原则,舍此无它。“具体化”是直接的、现实的,必须解决中国的具体问题;这也是根本原则,违背了它,就不是中国化。“当代化”则是与时代同步,与时俱进,走在时代的前列;这个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本身固有的品格,是与生俱来的。

那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是什么?我以为,“核心”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相结合”这是中国化的核心或内核,是重中之重的重心。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表明,什么时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建设的实际结合得好,革命和建设就比较顺利、成功;否则,结合的不好,就会受到挫折甚至失败。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也强调的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因此,“相结合”这个“核心”,应是硬指标、金标准,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现在我们强调的“相结合”有两个,一个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另一个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征相结合。概括起来就是与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的与方法是什么?

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的,是指为什么要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必须中国化?换言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逻辑是什么?我们通常所说,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指南,是无产阶级解放的思想武器,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那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具体化成直接指导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的指南和武器,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指导思想。从总体上说,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理论。这个理论不是别的,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的,就是要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更好地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同样没有建设和改革的理论,也不能有效地指导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而再好的理论,不是为了好看,不是为了理论而理论,不能束之高阁,而是要指导实践,最终取得胜利的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方法,就是走自己的路。在“民族化”、“具体化”、“时代化”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其中有走中国新民主主义道路,形成毛泽东思想理论的创新;还有走中国有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佘小莉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