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任伍:中西管理差异融合与管理创新(2)

摘要:管理,首先是一种文化。从宏观上看,世界上有很多管理模式。

 

第二,经济发展模式差异。地理环境差异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一种是自耕自足的农耕经济,另一种是互通有无的商业经济。中国内地地广物博,黄河和长江流域更是土地肥沃、气候湿润、雨量充沛,适于粮食作物的生长。由于粮食作物不同于经济作物,它本身的商业性就比较弱,因而不需要或者很少需要与外界发生交换就能够自给自足,适于一家一户小农经济的发展。在这种耕作方式下,久而久之就产生了民风淳朴,讲究团结协作的国民性格。

而地中海沿岸,是典型的海洋性季风气候,适合种植葡萄、烟草等经济作物,经济作物由于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商品性,它的发展,一方面大大促进了与经济作物相关的轻工行业的迅速发展,比如酿酒业。另一方面,这些经济作物并不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这决定了它的生产是用来交换其他生活必需品。可以说,经济作物生产本身就是一种商品的生产。同时,由于有限的内陆环境,逼迫人们必须向外拓展,这促进了造船业的兴盛,进而推动了航海业的大发展。航海本来就是一项富于冒险精神的事业,它培养了人们勇于开拓的意识。正是这种对外开拓的意识使得商品经济在欧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第三,政治体制差异。在政治体制差异的问题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看法各有不同。我认为,中国作为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的农业社会,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中国封建社会能够延续三千年的历史,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正是具有天然稳固性的小农经济。在这一经济基础上生产的粮食、蔬菜,都是用来自给自足的,真正需要交换的只有盐和铁。封建统治阶级抓住这个特点,从汉代就开始实行盐铁专营。依靠着家国一体的宗法制度,在原本就缺乏商业性的社会中,稳定就成了必然的结果。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在家国一体的专制体制中以家长为中心,以嫡长子、继承子为基本的原则,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这种体制十分重视血缘关系,普遍在乡镇建有祠堂、家庙,每个宗族都修有家谱,注重传宗接代。这样,就以血缘关系形成一道网。

许多学者认为,当代中国社会仍然以血缘作为重要的社会交际支柱,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亲戚朋友对于一个人办事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也是有传统和文化渊源的。

西方社会的组织结构则具有很大的差异。古希腊、古罗马由原始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以后,家庭奴隶制直接转变成了劳动奴隶制。世俗社会解体的十分充分,并形成了一种等级分明的制度,即公、侯、伯、子、男。在这样的社会结构中,家庭关系,家庭意识并不十分重视,相反,人们最重视宗族和宗教观念。因而,我们很少听说西方有乡镇建祠堂,家庙,相反,教堂在各地却相当普遍。西方的教堂同中国的宗族祠堂、家庙是不同的。中国的宗族、家庙以姓氏、血缘关系为基础,而教堂是以一种信仰为基础,不分宗族、血缘,只要信仰它,谁都可以进去做弥撒。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西方的民主共和体制的建立就进行的比较顺利。

责任编辑:杨婧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