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实·朴实·务实

平实·朴实·务实

又见金色大厅。又见总理记者招待会。不过,这一次显然不一样。与温家宝10年“春之约”之后,记者们迎来了新任总理李克强的第一次记者会。在这样的经典时刻,新总理说什么?怎么说?说的怎么样?国内外瞩目。

3月17日晨,手持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发言人傅莹的洁白请柬,本报特派记者再度前往,躬逢其盛,现场采访。

见证进步: 近千记者秩序井然

17日早晨7:30,会场刚一开放,记者们就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冲向中区前排的最佳区域。8点多钟,金色大厅已座无虚席。曾几何时,记者会现场700多张座椅,京外媒体一席难求,在京媒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不仅先到场,而且一到场就会用衣服、包、本子、甚至一张白纸尽可能多的占座。境内外记者大军不得不尽量早地到场,进场抢座。那时的新闻常常是,记者凌晨五点大会堂东门排队,极其辛苦。而会场内偶尔还会发生一些因抢座争座而导致的不愉快。

现在,这种无序与不公平竞争已经大为扭转。为让记者会的声音传播得更广,全国人大办公厅新闻局工作人员严格秩序管理,让更多媒体单位进场,而不是同一媒体的更多记者进场。10点半的记者会前,工作人员始终在现场“排雷”般的清除各种占座,让无座记者坐下。因为座位得到保证,记者们可以安心睡到早晨。

对秩序与机会公平的重视,意味着记者会的成熟,意味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成长与开放,也意味着一个国家的变化和成长。至上午9:30,现场757张座位全满,三面摄像机照相机围合林立,再加上直播网站工作人员,估计有近1200名记者,秩序井然,静待总理入场。

第一印象: 平实务实

10:30,李克强总理和副总理张高丽、刘延东、汪洋、马凯在闪光灯中整齐入场。

李克强的开场白十分简短,寥寥100多字之后就请记者提问。总理的声音略带沙哑,南方口音的普通话听来亲切,因为他是江苏邻省安徽人士。57岁的总理语速中等,语调平稳,句子短,断句多,几乎没有语气助词和虚词,显得干练。

整场记者会,总理似乎并无任何讲话稿,全场未见他低头看稿。而他的语言,亦不见官话套话,讲的是自己的话、人们寻常说的话。如有引用,多是群众语言,有烟火气,有泥土味儿。他说职能转变:“办个事、创个业要盖几十个公章,群众说恼火得很”;说改革,“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说改革深水区,“现在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但是,再深的水我们也得趟,因为别无选择,它关乎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

凤凰卫视胡一虎问到个人心路,李克强没有抒情,没有引经据典:“我没有更多的时间来讲述个人的经历,我想说的是,在我个人的经历,在读书、做事、文化熏陶当中,悟出一个道理,就是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

价值取向: 法律精神人民利益

总理开场白,总是引人注目,这往往被视为执政理念的概述。李克强的开场白一出,微博反响强烈,网友们注意到不多的字句中,法律与人民是关键词。再看全场发布会,法律精神与人民利益屡屡被总理提到。

开场白中,总理说到,“我们将忠诚于宪法,忠实于人民”,“以对法律的敬畏、对人民的敬重……去造福全体人民,建设强盛国家。”后面专门提到要“建设法治政府,这尤为根本,要把法律放在神圣的位置,无论任何人、办任何事,都不能超越法律的权限,我们要用法治精神来建设现代经济、现代社会、现代政府。”这位第一学历为北大法学学士的总理,在讲穷人的民生保障时用了民法术语“人格尊严”,讲社会公正时定位于宪法概念“自由”“平等”,讲反腐败及社会建设时用了“法律精神”,答黑客问题时用了刑事法术语“有罪推定”。

总理对经济工作非常熟悉,回答机构改革、改革攻坚、城镇化等问题时,谈发展必定凸显人民利益,关注公平,关注机会均等,关注弱势群体。

责任编辑:马少华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