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薪休假不等于“不敬业”

带薪休假不等于“不敬业”

 

经济社会发展得越快,老百姓越需要更多假期来缓解压力。同时,休闲消费在生活中扮演起重要角色。真正兑现带薪休假,才能让人们有“闲”消费。这既需要培养大众休闲文化,也需要有刚性的制度保障。

转变观念——百姓盼望更多休闲时间

带薪休假带来更充裕的休息时间,也为扩大消费注入更大动力

“你为什么想休假?”“很简单,就是累!需要休息!”北京市中关村一家软件开发公司的员工周凯说,工作日每天早晨6点多就要起床,8点半投入工作,中午只有一个多小时的休息时间,晚上八九点钟才下班。如此紧张的节奏,让他感觉每天都处在半清醒状态。

周末和黄金周,成了周凯最盼望的日子。“对我来说,最大的享受就是有足够长的空闲时间,背上旅行包,行走山水间,忘掉工作的烦恼,释放内心的压力。”像周凯一样,很多上班族工作努力,在公司赢得不错的评价。但节奏快、压力大,身心健康受到潜在威胁。兑现带薪休假,让人们在做贡献的同时,更好地共享发展成果,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亚健康人群约7亿左右,慢性病患者达2.6亿人,其中高血压约2亿人,糖尿病患者约2300万人,我国用于治疗慢性病费用相当于GDP的8%。“经济社会发展到现在,老百姓确实需要更多的假期进行旅游休闲。”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表示。有人可能会有疑问:我国目前正值发展黄金机遇期,在人们甩开膀子争取业绩的时候,提休假是不是有些不合时宜?会不会影响经济发展?专家表示,我国已进入以可持续、和谐为主基调的发展阶段,充裕的休息时间,不仅可以降低医疗支出、提高幸福指数,而且可以缓解压力,获得更高、更持续的生产效率。

全国假日办日前发布的《2013年春节黄金周旅游统计报告》显示,春节黄金周期间全国共接待游客2.03亿人次,比上年春节黄金周增长15.1%;实现旅游收入1170.6亿元,增长15.4%。而根据以往几年的数据,每个黄金周能带来过亿人次出游,实现旅游收入1000亿元以上。落实带薪休假有利于旅游业平稳持续发展,为扩大居民消费注入更多动力。将人们越来越强的出游消费意愿转化为现实消费,需要两个前提,即有钱和有闲。随着居民收入的不断增长,闲暇时间的制约性就更加明显。由于空闲时间有限,周凯在去年不得不选择在黄金周出了一趟远门。提起这个经历,周凯用“糟糕”来形容:高速路堵车,原本几个小时的路程变成十几个小时;风景区拥挤,看不见风景只能看一群群游客人挤人。几天下来,不仅没有得到放松,反而觉得更加疲惫。“以后再想出远门,我一定理直气壮地申请带薪休假。”周凯说。

培育氛围——休假不等于“不敬业”

持续快节奏的工作,未必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反而有可能让员工效率下降

张越在北京市西城区一家金融企业工作。把加班当敬业,是他们公司的一个“潜”文化,却成了他的一大苦恼。张越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一般情况,他们工作日要加班到9点左右。前段时间他觉得工作节奏太快,想通过休息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情,于是每天晚上6点就从办公室离开,去看场电影或者到健身房锻炼。可没几天,领导就把他叫到办公室,并询问说:“最近工作态度好像不太积极,是不是有什么原因?”这之后,他就再也不好意思按时下班了。“正常时间下班都会被认为是不积极,那如果要申请带薪休假,还不得被认为是主动请辞啊?”小张无奈地说。

这种现象不止存在于小张的企业,记者采访中发现,不看业绩看表象的管理者还大有人在,评价员工的种种“偏见”也是屡见不鲜:离开办公室越晚越好。不管手头工作完成得怎样,每天一定要加班,让别人看出自己工作很充实;周末最好能到办公室加班。利用周末时间结束手头上还没完成的工作,给下周工作腾出更多时间;不主动要求带薪休假。想休息就意味着不努力,个人休息的时间越长,给企业做的贡献就越少……

这些标准,显然已经落后于时代的进步。小张觉得,企业判断员工的标准不应如此形式化,而是应该更加具体化。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多少,比加班时间、休息时间更有参考价值。每天工作都紧绷着弦,未必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反而有可能让员工效率下降。所以,休闲文化可能比加班文化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在很多发达国家,企业非常注重员工休息。目前欧美发达国家带薪年休假一般在20天以上,多的可达6周。与中国同为金砖五国的巴西带薪年休假期有30天(22个工作日),俄罗斯28天(20个工作日),南非21天(15个工作日),印度也有12个工作日。

小张说,有假不休似乎成了他们公司部分员工的一种习惯,不少人觉得加班加点、无私奉献理所当然。公司渐渐形成了一种“加班文化”,结果很多人把本来可以上班完成的工作推到加班时间,本来可以节省出来的休假时间浪费在“磨洋工”上。“经过周末的休息,周一的工作就更有效率,而且心情也更好。”小张说,休假和“不敬业”之间不能简单画上等号,每个人的生活中也不能总是充斥着工作和加班。如果日复一日地劳作,会觉得工作没有乐趣,甚至产生懈怠情绪。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