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对中国的启示(2)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对中国的启示(2)

政府鼓励人们自己创业

主持人:我们这么关注德国模式,作为德国人你觉得我们的理解对不对,这个模式未来会不会发生一些变化?

丹尼尔·布林克:从德国人的角度来说,是的,我们很惊讶这么多的中国人关心德国模式,如果听到中国对德国的溢美之词,我相信我们总理也觉得非常自豪。

2010年德国进行了一次劳动力市场改革,目的是为了让劳动力市场更加灵活。改革之后,一个人即使买了多年的失业保险,他在失业之后也只能获得几个月的救济。这就让德国人觉得很不高兴,也让很多德国人还是很害怕失去自己的工作。

另外一方面德国的工会已经失势了。工会没有权力,罢工自然搞不起来了。前总理施罗德曾经想过支持工会来推进改革,但现在也不知道怎么走下去,这对社民党和德国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因此我希望大家要关注德国改革的方方面面,不能只说德国改革的成功之处,福利改革使以往依赖福利的人也去找工作,这怎么办呢?一方面要努力使人们对德国的产品有很高的需求,一方面政府现在鼓励人们自己创业。在德国,大多数岗位都是由中小型企业来创造的,这是很成功的地方,但现在我们创造的很多就业机会是在低工资领域。

今天的德国跟20年前不一样,它自身在不断地改革变化中。很多德国人不喜欢改革,不喜欢现在的这些改革,但是这些改革好像又真的奏效了。

现在中国人给了德国很大的鼓励,我本人跟很多中国企业打交道,确实发现中德两个国家现在关系很好。我觉得中国和德国确实在思维方式上有很多共同之处,所以德国企业、德国的政府都很愿意跟中国继续发展关系。

主持人:许多年前日本当时的国际竞争力非常强,有一位哈佛大学的教授写了一本畅销书叫《日本第一》,在日本反响热烈,现在中国人在学习德国模式,德国人怎么看我们?你们的反应跟当时的日本一样吗,他们会不会怀疑中国给德国戴高帽子,暗中跟你们竞争?

丹尼尔·布林克:我想德国人不会有这种反应。因为德国人是很务实的。比如一个人夸我们,德国人会觉得这很好啊,有人在表扬我们。

德国人自己反而不太相信自己国家的现状,很少有德国人认为我们国家真的欣欣向荣,一片繁荣。德国人想的是怎么能够改进我们的教育体系,能够让老百姓挣更多的钱,德国人整天谈的是这样的话题。

现在德国从幼儿园到大学都是免费的教育,但是也有德国人认为是不是人们多少得自己掏点钱。我觉得德国人这种心态很少见,跟其他西方国家都不一样。所以我认为不管你们怎么捧杀,都不会影响德国人。

对科技和教育的无上尊崇

主持人:罗兰·贝格教授,你觉得我们对德国模式的理解总体上对不对?

罗兰·贝格:这个问题不好回答,德国模式对它自己来说是合适的,因为已经成功了,也许在某些方面可以为其他国家所借鉴。

如果你看德国的现状,总的来讲,我觉得德国人从来都不认为自己的经济、商业模式,有什么好的地方。德国的商业文化也有自己的缺点,要评价德国模式或者说德国在经济上取得的成功,首先要理解德国的历史。

德国模式首先来源于文化方面,德国人喜欢社会团结、凝聚力,他们喜欢政府掌握权力,他们也接受政府掌握权力这个事实。而且德国人很自律,也就是说德国人好像从出生以来就懂得要遵守纪律,而且德国人也有这种自我奉献牺牲的精神。如果短期个人做一点牺牲,但是能够对长期的利益有好处,能够在长远对亲朋好友、邻居有帮助,对德国的前景、欧洲的前景有帮助,那我愿意做一些短期的个人牺牲。

我们强调的社会团结跟和谐,也体现在家族企业当中。英美企业家的孩子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但是典型的德国家族企业是一代传一代。但目前这种传统也受到了挑战,现在科技进展的速度很快,企业要快速成长,不得不寻求资本市场的资助。现在很多家族企业也面临着全球竞争的挑战,这就意味着你必须要充分融资。在互联网的时代,和互联网相关的高科技行业,像SAP这样的家族企业就必须要丢掉一些家族企业的色彩。这是德国的家族企业经常见到的一个新冲击。

第二,德国模式的源泉,跟过去一百年的德国历史有关。德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又都战败了,勉强地挺过来,还碰到过两次大的通货膨胀,甚至一度失业率高达20%。

所以所谓的社会市场经济,其实首先是一些经济学家和知识分子提出来的理论,他们认为德国要想在世界经济当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要克服通货膨胀、高失业率,克服经济衰退、以前纳粹政权统治带来的影响,就不能让资本主义放任自流,不能让市场无限制地自我发展下去。为此,他们找到了社会市场经济这种模式,认为这种模式一方面能够使经济有足够的竞争力,另一方面能够保持社会的凝聚力。

这种模式要求市场经济应该受到一点约束,其中一个约束就是我们的宪法,德国宪法规定私人财产也要承担社会的责任,也就是说,德国的私人财产的定义跟英美法是不一样的。

我不认为财产只是为了个人的私利所用,或者我个人的使用不应该以他人的利用为代价,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可以建立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俾斯麦社会福利体系,它有强有力的历史背景。德国的社会福利体制目的就是希望我们这个体制是不会牺牲一个穷人的体制。社会市场经济体制是这种福利国家的概念的延续,后来经过痛苦的改革,劳动成本降低,工资下跌,才使得德国企业的利润率以及绩效开始提升。

第三个来源是对科技和教育的无上尊崇。除了我所提到的教育体系,德国还有大量的犹太科学家的贡献,你可以看到诺贝尔奖的很多得奖者都是在德国的犹太人,这是在德国纳粹出现之前他们对于德国带来的重要影响。

德国企业的成功也在于传承,尤其是在传统工艺、传统科技中。这里传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比如宝马、保时捷现在的产品有很时髦、很时尚的设计,但是企业整个架构一百多年前就有了,很多基础架构其实已经维持了至少五六十年。这些企业通过它们过去的成功经验来保持发展,我相信它们可以继续维持数百年。

中国上个世纪经历了许多的不幸和战争,随后有25年到30年实践了纯共产主义的做法,也许算不上成功。而中国其后勇于面对改革,开始尊重私有财产制,建立了所谓的市场经济,使经济不全部由政府控制。这在很大程度上带来了中国经济的腾飞,让六亿人脱困。但代价也很大,带来了环境污染和贫富差距的增大。

我觉得中国也必须找到自己的改革道路,如果中国想成为一个比较安定富有的国家,必须要改革,这是实事求是的。中国目前需要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朝着产品、服务附加价值更高的这条路走,同时也必须强调社会的均衡发展。令人欣慰的是,这些观点已经体现在中国的新一个五年规划当中,所以我觉得,只要中国能够些许参照一些其他发达国家的经验,还有一些私营企业的经验,同时也考虑贫困人口、富裕人口的利益均衡,就有可能会找到一条出路,会找到一条综合各方利益的道路,而不是单纯去复制德国。

主持人:我粗浅的总结,就是两个相同,两个不同。

中国人、德国人都比较愿意接受大政府的管理,同时也有一定的纪律性,我们都愿意为了明天的幸福,今天牺牲一点。

也有两点不一样。第一点德国人热爱科学,讲究理性,很多中国人讲文学,喜欢以写意的方式来解决政策问题。第二点不一样是体制方面,德国今天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基于对过去不受约束,放荡不羁自由市场经济的反思而出现的,我们今天的市场经济是基于过去30年的计划经济管束过多产生的。到了今天,中国的学者们也已经意识到不受管束的市场经济对社会带来的冲击,因此我们今天需要认认真真地、非常虚心地研究学习德国市场经济模式。

德法共同带领欧元区走出困境

主持人:如果法国朋友们听说我们在中国大张旗鼓地讨论德国模式,会有什么感想,你们同不同意我们这个做法?

马克·让:萨科齐如果采取了德国的模式,采取比较激进、强势政府的做法,是不是还能有这么长的任期?现在法国的趋势显示,他们必须要面临这种抉择,要么走德国的模式,要求大家勒紧裤腰带,要么我们就会面临很艰难的挑战。当然法国后来决定支持德国,也是因为法国的人口结构相对年轻,德国的人口结构相对比较成熟。当然法国也是非常中央集权的国家,不管谁当选,不可能看到他们通过税收手段解决政府赤字的问题,我们必须依赖很多其他的工作才能完成。

在德法之间到底谁来带头的问题上,可以看到法国人喜欢谈精神性的东西,但是德国人喜欢讲我们先有责任,先要遵守纪律。这是两个国家看欧元区问题时不同的差异。为什么德国人现在居于欧元区老大的位置,因为它至少稳定了欧元的市场,这一点是获得法国肯定的。

现在我们处在一个转折点,不管走法国的模式,或者德国的模式,很明显的就是德法两国必须通过一些协商、妥协,共同带领欧元区走出困境。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