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中求进•扎实开局(2)

核心提示:2013年虽然是新班子的开局之年,经济不一定要增长得太快,各级政府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转方式、调结构、提高经济的质量和效益方面。现在地方债有10.7万亿,更要命的在于有8300多家地方融资平台,其中70%在县里。一定要给房地产业立规矩,不能因房地产出问题而打乱整个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过去五年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政府工作报告开篇就说,过去五年是非常不平凡的五年。如何看待过去五年走过的不平凡之路,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过去五年我国自然灾害多发频发,我们成功战胜了这些自然灾害。2008年初,我国南方数省出现严重的冰冻雨雪灾害, 5月12日发生汶川大地震,波及数省,上亿人受到地震影响,后来又相继发生玉树特大地震、舟曲泥石流灾害。面对这么多的严峻自然灾害,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们举全国之力,迅速战胜了这些自然灾害。像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三年任务两年就完成,受灾地区基础设施大为改善,灾区面貌焕然一新。这反映出我们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这些年,世界上也有些国家发生过地震、海啸,过了几年都恢复不了。我们之所以能迅速战胜这些自然灾害,这正是我们制度优越性的充分体现。

第二个方面,过去五年中国成功抵御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我们是从持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中走过来的。2008年9月,以美国雷曼兄弟破产为标志,国际金融危机迅速席卷全球。这次危机来势之猛、波及面之大、影响之深,百年来罕见。迄今为止已经有五年多了,而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仍在持续。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党中央、国务院正确判断形势,迅速果断推出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形成了一揽子救助计划,中国经济在世界上实现了率先回升向好,有效避免了我国现代化进程出现中断和大的波折。这五年,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

第一,关于经济增速。2012年我国GDP的增速为7.8%,经济总量达到51.9万亿元,换算成美元的话,人均GDP已经超过6000美元。过去十年我国GDP平均增速10.4%,过去五年平均增速是9.3%。这是个了不起的成绩。与世界发达经济体相比:2012年,中国GDP增速是7.8%,美国是2.2%左右,欧元区只有-0.4%,日本也只有2%左右的增长。与金砖国家比较,2012年巴西为1%,俄罗斯只有3.9%,印度是5.4%,南非是2.7%左右。这五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0%,可以说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

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曲线图,可以看出中国经济运行的一些特点。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经济增速快的时候接近16%,增速慢的时候只有3.8%左右,呈现出典型的大起大落形态。90年代以后,中国经济有个缓慢的探底过程,这个底就是亚洲金融危机。新世纪以来,从“十五”规划开始至今,中国经济步入了一个相对平稳较快发展的区间。2008年-2009年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增速下滑多一点,但最低增速仍然有九以上。正如一位知名学者所说,中国经济的速度好比骑自行车,骑得快要倒,骑得慢也是要倒的,所以最好是一个不紧不慢的速度。对中国经济来说,什么是不紧不慢的速度?现在看来,7%-9%这个区间是比较适合于我们的发展速度。太快,资源环境承受不了;太慢,又解决不了就业问题。其实,我们现在所有的宏观经济政策、宏观调控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尽可能长地把这种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延续下去。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央的提法有一些变化。就是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转到关注点转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上。当然,中国经济速度快了不行,慢了也不行,有水份、没质量更不行。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虽然我们的经济总量上升到世界第二位,但跟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综合国力、自主创新能力上等方面,差距仍然还很大。比如,人均GDP美国、日本都是四万多美元,我们是六千多美元,仍排在世界的70多位,我们GDP里的质量还不高。我们既要充分肯定成绩,但也不能盲目乐观。

第二,关于财政收入。我国财政收入2012年为11.7万亿元,增速是12.8%。我记得朱镕基总理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回答外国记者质疑中国7%的GDP增长率有水分时,说过一句话:“我相信中国经济7%的增长率是真实可信的,因为去年国内的财政收入增长了14%,这可是真金白银,没得假的,全部都装进了口袋(指国库)的。”像我们这么大的国家,没有一定的财力作支撑,什么都别想干。我们也注意到,最近这几年对财政收入增加批评的声音很多,说企业日子这么不好过,老百姓有这么多困难,要这么多财政收入干什么,不就是多从纳税人那里挣到一些吗?在我看来,根据中国行政体系的特点,哪个地方出了问题最终都是由中央财政来担,所以中央财政有必要多集中一些财力。据我了解,从收入角度来看,这几年中央财政占50%多一点;从支出角度来看,中央财政收入的70%以上是转移给地方的,转移给中西部地区的。数年前,由于财政困难,全国曾有几百个县不能正常发工资,这几年这种现象没有了,主要就是靠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通过改革建立了县级财力保障机制。我们经历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面对像汶川地震这么大的灾难,心里还有一点底气,就是因为财政收入的这些“真金白银”支撑着。当然,老百姓最关心的是,这么多财政收入用到哪里去了?有一些大账,大家应该清楚。第一,还债。过去我们欠债太多。比如,中央欠地方的出口退税曾经高达三千多个亿,粮食企业的挂账也是上千亿,包括“普九”形成的债务,都是这几年还的。第二,搞了一些民生方面的制度建设。比如,真正实行九年免费义务教育,先从农村开始免,最后逐步免到城市。“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4%”在1993年就提出来了,终于在去年真正实现。这几年搞的新农合、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也需要财政出钱。从农村来讲,新农合已经覆盖了8亿多人;从城市来讲,城镇居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已经覆盖了4亿多人,加起来基本上超过13亿人。我们只用了短短几年时间,就实现了13亿多人的制度全覆盖。这是了不起的成绩。大家知道,美国用了上百年了,到现在还有几千万人没有医保。还有诸如新型养老保险制度的全覆盖,这是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公共财政的阳光终于普照到农村。同时,我们还办了一些多年想办而又办不成的大事,像西气东输、西电东输、青藏铁路、南水北调、三峡工程等,都是因为有比较雄厚的财力作基础才敢做。

现在老百姓最关心的还是国家的钱不能乱花,要求监督政府支出。这几年,在财税改革方面,政府做了大量工作。所有财政的钱实行全口径预算,然后向社会公开,预算报告都是表格化的,就是要让普通老百姓看得明白,让大家一看就明白钱到哪里去了。不过大家还不满足,因为预算还不够细。这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

第三,关于粮食产量。过去五年粮食实现了九连增,这是个了不起的成绩。13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永远是头等大事。中国农业基本上仍未摆脱靠天吃饭的格局。一般来说,中国农业有它自身的波动规律。有的说,“一丰一平一欠”,有的说“两丰两平一欠”,连续三年丰收都很难做到。但这一次我们打破了这个规律,连续九年实现丰收,特别是连续六年粮食总产量都站到万亿斤以上。粮食的稳定增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前几年,通胀来势比较猛。有的人问,我们能不能应对得了通胀。我说,能不能应对主要看两条:第一条看粮价,第二条看油价。油价现在已经跟国际市场接轨了,价格掌握别人手里,我们是被动的接受。但粮价我们能掌握,我们现在愁的是没仓库。现在一些主产区,包括河南、东三省,农民辛辛苦苦打的粮食没仓库装,只能露天堆放,损耗较大。大家经常提到粮食安全警戒线,其实这个警戒线从教科书上来讲,就是粮食当年消费量的15%到20%是要存起来的。我们现在的粮食储备接近四千亿斤。据我了解,从2007年以后,世界上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因为粮荒而闹动乱。中国人多地少,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也满足不了我们的粮食需求,所以解决吃饭问题得靠我们自己。这几年中央从政策上、投入上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效果是明显的。

责任编辑:周艳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