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双重认同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双重认同

【内容提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包含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又包含对中国的认同。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集中表现为对无产阶级及其世界性的认同;对中国的认同则集中表现为对中华民族及其民族性的认同。中国先进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必须与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结合起来,才能阐明。就其对马克思主义的功能认同而言,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工具;就其对马克思主义的目的认同而言,中华民族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重要主体和自觉的历史工具。这种双重认同将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目的与手段有机地统一起来,取得了伟大的实践成果和理论成果,同时又受到来自国际马克思主义阵营和中国传统文化阵营的怀疑和责难。深入思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同问题,对于我们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关 键 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双重认同 功能认同 目的认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双重认同,既包含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又包含对中华民族及其历史文化的认同。这种双重认同将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在中国坚持、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开拓了广阔的实践舞台和理论空间,其成就通过自我认同和他者认同以及相互关系表现出来。就自我认同而言,主要是指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理解、筹划、确认、践行和期待等问题;就他者认同而言,主要是指世界其他国家马克思主义者和中国非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理解、定位和评价等问题。自我认同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自我理解和内部问题,他者认同则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他者理解和外部问题。他者认同与自我认同既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而充满差异、紧张和对立,又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相互协调、相互塑造,达到一定程度的融合和共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只有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在他者认同与自我认同的持续互动中,在不断回应来自内外问题的挑战中,才能逐步确立起自身的思想谱系和身份归属,充分展示自我形象,不断认识和解决认同问题。阐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同问题必须以自我认同为主,同时兼顾他者认同及其提出的挑战,才能充分彰显其内容、实质、难题和意义。深入思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同问题,不断更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自我认同和他者认同以及相互关系,对于我们深刻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国性格”和“世界形象”,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一、认同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同主题

认同的实质在于人们通过“认祖归宗”的自我建构活动而获得自己行动的根据、意义及其相应的方式、方法,并由此塑造自我形象。从认同的性质出发,我们可以简要地将认同划分为两个类别、两个层次:一是功能认同,二是目的认同。如果说功能认同是方法之源,提供的是行动的途径、步骤、方式、方法和手段,那么目的认同则是意义之源,提供的是行动的方向、目标、意义和动力。人们对于一个对象的认同可能既包括功能认同,也包括目的认同;也可能只限于功能认同或目的认同。如果人们对于一个对象的认同只限于功能认同,那么,当他们借此实现自己的目的以后或者找到了更好的工具以后,就会将之抛诸脑后;如果人们对于一个对象的认同只限于目的认同,那么,除非他们愿意处于一种精神漂泊状态,即使长期为其所累,他们在确立新的目的认同之前也将会始终不渝地守护它以安身立命。当人们对于一个对象的认同既包含功能认同又包含目的认同时,认同的两个类别就会转化为认同的两个层次。如果处理得当,这两个层次就能够相互促动、相互支持、彼此强化,功能上的依赖与精神和情感上的依恋交相感应;如果处理不当,这两个层次就可能产生紧张冲突,彼此削弱,既妨碍其功能认同,又难以彰显其目的认同,或者可能由功能认同危机引发其目的认同危机,或者由目的认同危机引发其功能认同危机。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