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双重认同(5)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双重认同(5)

其次,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因为其“马克思主义”而受到来自中国传统文化阵营的怀疑和责难。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早期,就有人强调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的特殊性而否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适用性。在民族存亡的关头,中国共产党人毅然决然地以民族大义为重,将阶级解放事业与民族解放事业、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结合起来,致力于民族救亡事业,赢得了广大中国人民的衷心拥护,成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的中流砥柱和领导核心。尽管如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还是受到那些坚持中国传统文化立场的人们的怀疑和责难。他们认为,中国人、中国文化不能以某种外来文化、外来思想为宗,至于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那只能导致歪曲和曲解中国传统文化,甚至使中国文化失去“中国性”或“中华性”,于是就产生了诸如“中国本位文化论”或“儒学复兴论”等各种思潮。尽管这些怀疑和责难依然时强时弱,不绝如缕,但随着“中西马克思主义者”不断深入地交流和对话,人们愈益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通契合之处,已经打破了两者对垒的僵硬局面,开始走上两者良性互动、相互丰富的思想道路。事实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决不是要将马克思主义纳入中国传统文化的轨道或所谓“儒化马克思主义”,也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公式来剪裁中国传统文化,而是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世界上其他一切先进文明成果结合起来,通过不断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创造出中华民族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四、结语

正确认识和解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双重认同及其实质和难题是我们深刻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一项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同问题直指其自我理解,同时也关涉其他者理解。自我理解集中表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贯之道”和“基本命脉”,不论是自我认同的封闭僵化、偏执扭曲还是自我认同的游移不定、破碎散乱都将窒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生机和活力。而他者理解则集中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世界各地的影响和形象,直接关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外部环境。如何更新、整合和强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自我理解,营造一个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外部环境,都是认识和解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认同问题的重要任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同问题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不断产生和发展的,不可能通过事先设想一种理论方案来解决,只能通过不断总结历史经验和深刻的理论反思来解决,特别是通过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成就,中国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以及不断扩大和深化中外思想文化交流,才能不断获得新的认识和解决。在全球化时代,自我认同与他者认同、阶级认同与民族认同、世界认同与中国认同等问题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不断相互影响,相互塑造。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而言,认识和解决这些认同问题的目标和途径,不是削减其复杂性而固守其某种单一认同,而是扩大和提升其认同的范围和高度,实现多元一体的综合认同;不是陶醉、迷恋和固执于某一历史阶段的认同状况,而是不断更新和强化其认同的时代内容和理论基础,实现一种动态认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自我认同必将随着时代和实践发展而不断丰富其内容,改变其面貌和重心,更新其自我形象,与此相应,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主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充分展示其“中国模式”、“中国性格”的同时,必将愈益清晰地展示其共产主义理想的普遍性品格和世界历史意义。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