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产销量都是世界第一,但是问题也很多,1995年全国只有3180万辆汽车,到2011年增加到2.25亿辆,其中私人轿车从250万辆增加到6150万辆。截至2011年底,有7个城市机动车超过200万辆,14个城市汽车超过100万辆。这些车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区,造成城市交通堵塞、大气污染。私人小汽车以北京为例,1986年,就是改革开放大规模推进以前,自行车出行的分担率是62.7%,到2011年降到15%,同期私人小汽车的分担率从5%上升到33%。这样一种变化,给城市带来了生态和环境问题。我们知道,发达国家,如荷兰、德国、法国、日本,大城市都非常提倡绿色出行,像洛杉矶设置了自行车的专用道。中国的株洲、广州、杭州都实行了自行车租赁系统,常州有公交优先的专用道。在城市内小汽车过度发展的同时,城市之间的交通也主要由汽车来承担。这里以珠三角为例,2010年珠三角客运结构中铁路占8%,营运性大巴占12%,自驾车占80%。未来中国要学习和打造一体化便捷换乘的城市交通枢纽,比如东京的火车站,在两万平方公里以内建了100个以上的出口,这些出口都建设在大楼的下面,很方便换乘。最近的一个例子,就是柏林中央火车站,一共六层,立体分布,节省了换乘地铁、公交车和出租车的问题。所以,我们觉得下一步发展要重视交通系统对城市发展的引导,不再是摊大饼式发展。比如哥本哈根一个城市,像一只手一样,每个手指就是一条铁路干线,这个铁路15分钟一趟,所有新开发的地区沿着这条铁路线,手指之间是绿化带,这是很好的例子。新加坡和日本我就不说了。
这里又提到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人类从原始文明到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现在到生态文明,就是要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中国现在城市化进程中大气污染问题比较严重,今年1月中国东部地区多次被雾霾笼罩,1月份北京一共19天是雾霾天气。
这次雾霾特别严重,除了气象影响范围比过去大,与北京市和北京市周边的污染源的增加也有很大的关系。
城市要发展就要有建筑,有建筑就要耗能,我们建筑耗能和发达国家比较不详细展开了。目前我们国家实现节能的技术路线大概是这样,一个是要用高效的热源——工业的余热——来进行城镇采暖,同时农村的建筑要进行改革,要增加保温。另外城里的超市、商场、大的银行等公司建筑,节能系统也要重新改造。总之,我们希望目前建筑物类的商业能耗的总量在2020年不超过8.4亿吨标准煤(现在是6.77亿吨标准煤)。这里,很重要的还要控制建筑量的高速增长。我们现在建筑数量已经相当大。中国未来人口峰值要达到15亿,希望建筑总量能够控制在600亿平方米,也就从人均40平方米,相当于香港、日本、新加坡这样的亚洲国家和地区,而不希望人均建筑面积像加拿大、美国那样超过100平方米。
快速城镇化过程当中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文化的缺失。“千城一面”的现象成了相当多城市的现实,不仅是物质空间的雷同,而且说明了文化规划理念的干枯。我这里有四张图,分别是东中西城市的CBD,我只认识一个,因为是我工作过的地方上海,其他的不能想象。其实,乌鲁木齐的CBD也跟北京、上海差不多。所以有一种误解,就是现代化就是西方化,本来新疆维吾尔地区的建筑应该有自己穆斯林建筑的特点,结果没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