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除典型宣传肆意加油添醋的陋习

清除典型宣传肆意加油添醋的陋习

摘要:日前,一条微博称:“为芦山地震灾区捐出全部存款10万3千余元,4月24日,沈阳百岁老人关英汉 老人颤颤巍巍把钱交到沈阳沈河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手中。典型报道中任意拔高,随意加油添醋的陋习,是该尽早清除了。

日前,一条微博称:“为芦山地震灾区捐出全部存款10万3千余元,4月24日,沈阳百岁老人关英汉老人颤颤巍巍把钱交到沈阳沈河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手中。”微博发出后受到网民热议,许多网友被老人善行感动,但也有网友提出质疑,认为老人收入不高却捐出巨款可能涉嫌慈善造假。“报道说关老人20年捐了30多万元,他退休金每月不足两千,哪能弄到如此多的钱来捐献,是生财有道还是‘当托’造假?”(2013年5月2日《北京晨报》)

记者调查的结果应该是“基本属实”:一方面,主要情节属实。老人20年捐了30多万元,此次捐款10万3千余元都是事实,而资金来源也是清楚的。老人的大女儿关宗秀告诉记者:“他每个月退休金2400余元,还有200元的高龄补贴。并且,老爷子已是四世同堂,共有8个子女,全家60多口人,儿孙们每月都会给老人不少‘孝敬钱’,逢年过节还要单给。加上他很节省,一年攒下个三四万元钱一点都不奇怪。”这次捐款10万多元是老人近三年攒下的。

另一方面,某些报道确有夸大,例如,报道说关英汉四次捐出“毕生积蓄”,关老表示自己从未宣扬捐献了毕生积蓄,但每次确实是捐出了手头的全部存款。那么,网上盛传“多次捐出毕生积蓄”一说从何而来?沈阳市沈河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表示,可能是网络传播过程中出现以讹传讹。

看来,媒体所谓每次捐出“毕生积蓄”的说法,确实有点夸张和拔高了。一种情况是,有关媒体想当然产生误读,既然捐出了存款和利息,岂不就是“全部积蓄”?另一种情况是,有意拔高。一位百岁老人多次捐出毕生积蓄,这多有新闻性,这样的新闻多有教育意义,这就是社会正能量,更能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不料,“真理越过一小步就会变成谬误”,正是这个“全部积蓄”,反而让公众不相信,结果不仅怀疑老人慈善造假,更怀疑是被红会当“托”,真是好心反被冤了。

宣传典型喜欢拔高,擅自加油添醋,这其实是我们几十年的老毛病了。这里的第一个误解是,过分夸大典型人物的作用,把榜样的力量夸张到“无穷”的地步。其实,榜样是有用的,但不是无穷的,而是有限的。第二个误解是,以为典型与公众的距离越高越有示范意义,于是总是塑造毫无缺点的“高大全”人物,拔高他们的优点,隐瞒他们的缺点,再根据不同政治形势的需要,对典型人物的精神不断做出阐释,英雄精神成了一块变化无穷的橡皮泥。这样做的结果是,公众或者对典型人物表示不信,或者即使相信,也会觉得离自己太远,而无法、不愿学习,反而失去典型人物的榜样作用。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报道典型人物,必须和弄虚作假划清界限。正确的舆论导向靠的是真实,吹牛撒谎不是正能量,而是负能量。典型报道中任意拔高,随意加油添醋的陋习,是该尽早清除了。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