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不久前指出:“平安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是改革发展的基本前提。”日前在苏州召开的深化平安中国建设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平安中国”建设的方略目标。进入2013年,“平安中国”第一次上升到国家层面来提出,第一次明确作为政法工作的奋斗目标来追求,成为时代发展的新主题、社会治理的新课题、民众关注的新议题。
将“平安中国”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体现了今天中国所处的新方位。当社会的发展超越了生存和温饱,人们对“平安”有着水涨船高的期待。舌尖上的安全、环境问题的焦虑、网络信息的保护……今天的平安概念,不仅包括打击犯罪、维护稳定的传统项目,更包含许多非传统性风险、新的甚至未知的挑战,“财富的社会生产系统地伴随着风险的社会再生产”,在现代化的加速推进中,中国也不可避免地进入了“风险社会”。【详细】
非普惠性的政策,逻辑上已决定了不可能让13亿人都满意。但只要不是乱来,它出台时,也应有目的约束,即真正的“剥夺剥夺者”和“给予应给予者”。做不到这一点,甚至相反,只能说明它是失败的。打压房价,本来就是要让“刚需”们能买得起房,而不应该反过来让他们为了买房多掏钱。
判定一个政策的合理性依据,无非就是“功利原则”和“公平原则”。功利原则要求政策要考虑最优方案,而不是拿出一个次优甚至更差的方案,然后说“误伤”了“刚需”,连一句“对不起”都没有—它本来就可以避免!公平原则,要求抑制原有不合理的利益结构,而不是加剧它。【详细】
“价值是文化组成的要素。价值为文化质料的组织提供种种罗聚的方式。我们要充分了解一个文化,必须深入地去了解它的价值系统。文化的改变常为价值的改变,这里所说的“价值”准确地说是“价值观念”——“价值观念是文化构成的必要条件”。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迄今经历了四次文化选择,包括超越“中西之辩”文化观的马克思主义文化选择,新民主主义文化观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选择,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文化观支配下的社会主义文化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指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选择等。在这一文化选择历程中,贯穿始终的核心是价值观念的更新与嬗变。价值观念是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生成的,本质上是一种实践观念。人类实践活动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价值观念就是在对事物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对人的需要、能力认识的有机整合基础上形成的实践观念。所以,价值观念是理论与实践沟通的桥梁,它给我们的行为提供基本的准则:做既合规律的又合乎人类需要和目的的事。【详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