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道沧桑》观后感:莫凭“如果”臆断猜历史

《正道沧桑》观后感:莫凭“如果”臆断猜历史

摘要: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中国人民想出了一切能够想到的办法,付出了一切可能付出的努力。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

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中国人民想出了一切能够想到的办法,付出了一切可能付出的努力。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历史不是人想象出来的,而是合乎规律的发展过程,是各种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

十月革命列宁在演讲

在生活中,有些人似乎有种“事后诸葛亮”情结,习惯用“如果”作假设,来想象以前早就发生的事情如何不同以往,然后据此作出判断:“如果当时是这样的话,事情或许就不是后来的样子了。”这种想法对于个人的经历或者历史上的某些具体偶然事件来说,也许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如果拿来评估那些影响深远并隐藏着内在规律的巨大历史现象,恐怕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譬如对于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几件大事,就曾听有人做过这样的猜想和判断:如果洋务运动顺利进行,中国的现代化也许会提早一百年;如果慈禧太后早死十年,戊戌变法成功,中国也许就成了君主立宪国家;如果不是出了袁世凯,辛亥革命胜利,顺顺当当发展到现在,中国也许早就“雄视全球”了……这种种建立在“如果”基础上的臆猜臆断,看似荒诞,实际上却隐含着一种没有说出口的偏向,那就是:否认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是历史的选择。

历史果真会如这类臆猜臆断者所言而出现戏剧性的转折吗?非也!《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从第22集开始,把镜头转向了中国,以确凿的、大量的历史事实告诉了人们正确的、科学的结论:资本主义在中国走不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历史不是人想象出来的,而是合乎规律的发展过程,是各种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明确指出:“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但是不管这个差别对历史研究,尤其是对各个时代和各个事变的历史研究如何重要,它丝毫不能改变这样一个事实: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在表面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而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新版《马恩选集》第4卷247页、248页)恩格斯这一段关于历史发展的著名论断,为我们理解中国近代史、理解中国为什么最终只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而未能如某些人所愿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提供了一把开窍的钥匙。

鸦片战争的失败逼着中国人“睁眼看世界”,“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成了当时先进分子的选择,于是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下,开始了一场被称作“洋务运动”的探索,目标就是“自强”“求富”。然而甲午战争一场海战,李鸿章苦心经营多年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也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为什么出现这种结局?一是洋务运动根本不敢触及封建社会制度,资本主义的先进生产力与封建制度的生产关系根本不相容。也就是说,在“中学”的“体”下,很难应用“西学”。二是国际资本主义不允许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尽管洋务派异常小心地奉行“外敦和好”的妥协路线,但是西方列强并不允许他们去“稍分洋商之利”,而是千方百计地要把中国的洋务挤垮、压死。

与洋务派比较,主张通过君主立宪而发展资本主义的维新派,要显得高明一些。康有为作为维新派的领袖,在给光绪皇帝的上书中明确提出了“君主立宪”的政治纲领。他的学生梁启超,则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历代帝王,断言“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在康、梁推动下,光绪皇帝接受建议,雷厉风行地开展了一场戊戌变法运动。然而,变法仅仅持续了103天,便遭到了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封建保守势力的血腥镇压,惨淡收场。为什么会这样?除封建保守势力顽固抗拒外,他们背后还站着利益不同的帝国主义国家。为了各自的利益,沙俄支持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英美日则试图利用维新派扩大在华势力。虽然英美日确实对维新派表示过同情,维新失败后也确实为康梁等人外逃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帮助,但是对于中国问题的实用主义态度,决定了他们根本不可能给维新派以任何实质性的支持,他们不愿意看到一个独立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中国在东方出现。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