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内心深处的黑暗与光明(2)

我们内心深处的黑暗与光明(2)

关键词二——慈 善

就慈善的外部特征来看,慈善就是帮助他人、有益于他人。打一个比方,饥饿来临了,给饥饿者送去馒头,这就是慈善。是这样么?显然不是这样,所以,如果我们要谈慈善,光谈慈善的外部特征是不够的。

我们首先要面对一个大问题,我们要帮助的对象是什么?是人,是生命。这一来问题就严重了,慈善的本质问题也就显现出来了,那就是,我们如何去面对人、面对生命。

人生而平等。很遗憾,这个观点并不是伴随着人的产生而产生的,人类意识到“人是平等的”经历了漫长的精神历史。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人类寻找平等的历史。这里头经历了巨大的痛苦和牺牲。

所以,慈善的首要问题其实就是“拿人当人”,这是基本原则,也是最高原则。还需要说得更复杂么?我看不需要。回到刚才的比方,饥饿来了,给饥饿者送去馒头,这可以是慈善,也可能不是慈善。说是慈善,那馒头里头一定伴随着对人、对生命的尊重,它在最大限度里保证了人的尊严;说不是慈善,这个也很好理解,施与者高高在上,或者说,施与者一直在“秀”他的善,好好的馒头成了“嗟来之食”。

我要指出的是,我们古代的“士”是不食“嗟来之食”的,这和“士可杀不可辱”是一个意思,我们把这样的行为叫做骨气,其实也就是尊严。这是个人选择,而“刑不上大夫”则可以看做是有关尊严的“制度关怀”了。我要强调的是,无论是个人选择还是“制度关怀”,这里头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它依然是个别人的事情,它和“众生”无关。它和真正的有关人的尊严的制度关怀无关。

但是,我常说,我们在谈论问题、讨论问题的时候,范畴是重要的,任何概念都有它的范畴,这是哲学的一个常识。离开了范畴,我们就很容易走向相对主义。我们谈论平等的时候也是这样,在人文主义这个范畴里头,人的确是平等的,但是,换一个范畴,在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这一个范畴里头,我们就必须承认和强调人和人是不一样的。比方说,劳动能力,有些人的劳动力强,有些人的劳动力弱。可是,我们的分配原则是这样的,多劳多得,不劳不得。这个看上去很平等,但是我想问,一个两岁的孩子、一个九十岁的老人不能劳动,他该不该有饭吃?回答是他必须有饭吃。残疾人也是这样,在人的生理性差异面前,我们必须承认人的不平等,重视人的不平等,如果我们不重视这个问题,我们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就没有意义。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是大慈善,全社会都要关心它,因为它关系到我们的每一个人。所以我想说,好的社会就应当是这样的,用平等的心去看每一个人,同时,又用不平等的心去对待每一个人。在一个好的社会里,残疾人和健全人一定是平等的,同样,在一个好的社会里,社会一定会有区别地对待他们。

写小说其实也是一样,我不会说《推拿》有多好,但是,《推拿》的写作过程也帮助了我,让我学会了用平等的心去看待每一个小说人物,用不平等的方式去处理每一个小说人物。这一点其实很重要。我在写作的时候时常提醒自己,第一,一定要拿每一个人物“当人”,他们一样,他们平等;二,一定要充分确认人的差异,他们不一样,他们的文化背景不一样,性格不一样,言语不一样,内心的活动不一样。我不知道我说得对不对,反正我是这么看的:写作就是慈善,最起码,是一个慈善的行为。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