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是家园也是资源 (2)

传统文化:是家园也是资源 (2)

 

传统文化中的“和谐”价值观

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朱岚认为,“和谐”是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追求,传统文化对和谐的追求渗透和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经过长期的濡化,实际上已经积淀成为一种民族心理。我们今天提出要构建和谐文化、建设和谐社会,这不仅是一种现实的要求,更奠基于传统文化深厚的根基之上。

哲学家张岱年曾说,中国传统文化有两个最基本的思想,一是人伦和谐,二是天人和谐。《论语》中说:“礼之用,和为贵。”朱岚认为,礼与和,可以理解为秩序与和谐的关系。秩序是外在的,和谐是内在的,秩序与和谐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一方面,外在秩序的建立,有利于促进和保证内在的协调和谐;另一方面,秩序是和谐的外在表现,和谐的实现自然也会巩固和促进社会秩序的稳定。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据《国语》记载,史官史伯认为周幽王独断专行,“去和而取同”,听不进去不同意见,这是周王朝衰败的重要原因。史伯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稗同,尽乃弃矣。”

“‘他’是指不同的事物或构成事物的不同元素,相异的事物协调并进才能有事物的发展,相异的事物有机结合才能有新事物的产生,所以说‘和实生物’。‘同’则是简单的同一,是相同事物或相同元素的机械叠加或者数量上的积累,不会有新事物的产生,还会窒息发展的生机和活力,所以说‘同则不继’。”朱岚说,“传统文化讲‘和’是以差异为前提和基础的,‘和而不同’为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提供了思想源泉,它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极强的包容性,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延续不绝的内在力量。”

朱岚认为,中国文化的智慧不仅在于正视差异,正视矛盾和冲突,更在于把和谐作为处理、化解矛盾冲突的基本原则,“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这就是传统文化对和谐的追求的体现,包含着深厚的东方智慧。

 

责任编辑:周艳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