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工作“三思”

群众工作“三思”

核心提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群众情绪理得顺不顺、群众工作做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层干部,基层干部是做群众工作的中坚力量,肩负着宣传政策、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重任。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群众情绪理得顺不顺、群众工作做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层干部,基层干部是做群众工作的中坚力量,肩负着宣传政策、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重任。做好新时期的群众工作,是摆在每一位基层干部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做好群众工作,要力戒“三论”

基层干部身处一线,与群众直接接触,直接面对群众的各种诉求,在实际工作中容易产生三种不良情绪。

一是群众无知论。百姓是衣食父母,广大农民群众是纯朴善良的。但是在群众工作中,有的干部却认为群众觉悟低,不辨是非、不讲道理,斤斤计较、自私自利,从而不愿做群众工作。实际上,群众有怨气,群众上访找政府,绝大部分是因为利益受到了损害,合理诉求得不到解决,政策没有一视同仁,并非无理取闹,蛮横无知。

二是工作无用论。有的干部主观认为,到群众中去,走村串户,拉拉家常,嘘寒问暖,是一种形式主义,没有意义,不但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起不到实际效果,反而会引起群众的反感。因此对做群众工作,对访民情活动,思想上不重视,行动上也很随意。这实际上是不愿做群众工作的借口。究其原因,主要是有些干部不习惯、不善于、不屑于与广大群众打成一片,不懂得怎样积极主动地维护好群众的合法权益,也不明白如何与群众良性互动,对做群众工作有抵触情绪,即使做了,心里也不情愿,而且方法简单,不痛不痒,导致群众不信任不买账,使干群关系越来越疏远。

三是利益无关论。表现为对群众的困苦无动于衷、漠不关心、冷若冰霜,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对群众的呼声充耳不闻、漠然置之,甚至对群众颐指气使,发号施令,官气十足,趾高气扬;对群众的诉求能躲则躲,躲不过就拖,最后导致小事拖大,大事拖难。有的干部认为群众反映的问题多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把群众反映问题视为“找茬儿”、“闹事儿”,思想上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轻则不理不睬,敷衍塞责,重则出言不逊,大声训斥,结果误了群众的事,凉了群众的心,损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