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今年的经济形势非常严峻,各项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必须善于从全球化大背景下思考问题,必须认真贯彻落实扩大内需政策,必须坚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以饱满的精神和超常的干劲,全力以赴抓好各项工作落实。
㈠以培育多元支柱产业为抓手,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支柱产业多元化,努力转变发展方式,不断优化经济结构。
努力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坚持深化改革和调整结构相结合,帮助引导大中型企业应对危机、走出困境。支持银光公司引进战略投资,进一步做大tdI产业,推进化工循环产业链建设;支持靖煤公司整体上市,积极发展洁净煤技术和煤基产业,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支持稀土公司与包钢集团实现战略重组,并实现整体上市。加快长通集团和县区中小企业改制重组步伐,盘活存量资产。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采取项目合作、组建研发实体、共建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形式,加强新产品开发,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今年市场消费不振,企业生产经营风险增大,市经委要在做好煤电油运协调工作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国家有色金属等产品储备政策支持,增加我市产品在国家储备计划中的份额,有效减轻企业生产经营压力。
全力推进民营经济发展。民营经济既是市一条短腿,也蕴藏着巨大潜力。启动民间资本、发展民营经济,扩大经济总量、增加社会就业、促进财政增收的客观要求。市中小企业管理局要切实履行职责,主动做好政策引导和协调服务。组织召开全民创业动员大会,针对不同人群,制定落实鼓励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加快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构建创业孵化、公共技术服务、信息化服务等十大服务体系,建立较为完善的社会化服务网络。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把中型企业做大做强,把小型企业做活做多。加强民营企业管理和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具有现代意识和价值观念的企业家;规范企业组织管理结构,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引导民营企业健康发展。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节约能源资源与发展循环经济相结合,以产业结构调整为突破口,全面做好节能减排工作。突出抓好产业园和有色、化工、煤炭、电力等重点行业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有色金属元素、粉煤灰和铬渣综合利用等6个循环经济项目。强化清洁生产审核,确保清洁生产企业达到25户。加快淘汰小水泥、小电石、小煤窑等落后产能,淘汰重要骨干企业中的落后生产线。加大污染源治理力度,加快公司重金属离子工业废水处理及再生回用工程建设,实施工业窑炉改造、能量系统优化等8个节能减排项目。围绕建设兰白循环经济基地,积极争取省上专项资金,构建“循环经济园”促进我市“两型”社会建设。
进一步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发展服务业是构建现代产业结构的主要内容,落实扩大内需政策的重要举措。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健全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物流基地,推动物流社会化和现代化。充分发挥社会服务功能,加强行业协会建设。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提高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延长贷款期限,鼓励普通商品住房消费和居民购买自住性、改善性住房,发展二手房市场和住房租赁市场。推进“数字”建设,强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普及应用改善消费环境,规范收费行为,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实现投资和消费良性互动。
㈡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全面做好农村工作
认真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农民增收“七大工程”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积极推进农村改革。落实耕地保护措施,搞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允许农民以出租、转包、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推进土地适度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规范征地行为,促进土地征用与经济补偿、社会保障、就业服务同步进行。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积极稳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加大资金项目扶持力度。继续完善“一册明、一折统”惠农资金支付方式改革,确保各项惠农政策落实。
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市上的总体部署,突出抓好规划制定、试点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新型农民、舆论宣传等重点工作。编制完成10个乡镇总体规划和241个村级规划,巩固提高新农村建设试点水平。重点办好“水、电、路、气、房”五件实事。实施村容村貌改造和村风文明建设示范工程,推进村庄治理。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自来水、太阳能、沼气集约循环利用模式,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区和重点建制镇要率先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为全市探索道路、积累经验。
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发展全膜双垄沟播技术55万亩,做好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深入开展农业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活动,搞好农业科技培训。粮播面积稳定在300万亩以上,确保总产55万吨。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扩大反季节瓜菜和高原夏菜生产能力,推动草畜业提高品质、加快品种更新换代,引导城郊和沿黄灌区发展观光农业。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培育种养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全力抓好抗旱春耕生产。当前旱情比较严重,各级各部门要把抗旱救灾作为重中之重,深入旱区一线研究对策,采取开辟抗旱水源、人工增雨、镇压保墒、顶凌铺膜等有效措施,各大中小水利工程和人饮工程要开足马力,保春灌、保人畜饮水,变被动抗旱为主动抗旱。同时,要切实保证春耕物资供应充足、价格稳定,把旱灾损失降到最低。
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实施农民增收“七大工程”推进城乡资源优势互补,扶持特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壮大县域经济。引导农民有序外出就业,输转农村劳动力20万人以上,积极解决农民工保险和子女就学、就医等问题。统筹城乡市场体系建设,率先在经济较发达的乡镇实施“五个一”工程,继续抓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引导农村人口、二三产业向小城镇集中。组织落实好“家电下乡”活动。
㈢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
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增加民生投入,实现扩大内需与改善民生的有机统一。
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大学生、下岗职工、返乡务工人员等群体的就业问题,坚持政府促进、社会支持、市场导向、自主创业的基本原则,制定和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健全政策扶持、创业服务、创业培训“三位一体”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机制,全力组织实施“全民创业工程”千方百计促进扩大就业。要放宽市场准入,扩大小额担保融资服务,统筹安排创业场地,鼓励和支持创办中小企业;落实各项免、减、补政策措施,鼓励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政府类投资项目要尽可能使用本地劳动力和建筑材料。要加快创业培训基地建设,全年培训各类劳动力4万人,新增就业岗位2.7万个。要大力宣传创业典型,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
切实做好社会保障工作。加快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建立失业保险金用于促进就业的联动机制。健全完善城乡低保制度,提高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做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临时生活救助制度,提高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争取城乡大病医疗救助专项补助资金,达到人均救助3000元标准。
办好“10件惠民实事”兴办惠民实事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切入点,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突出问题的有效途径。政府办要尽快完成细化分解工作,明确目标任务、办理进度和责任部门,实施动态监督,定期向社会公布实事办理情况,确保办理工作全面开展。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工作实际,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采取有力措施,把惠民实事当作自己的事情来办,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
同时,要毫不放松地抓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以落实奖励扶助政策为重点,开展基层层级动态管理,完善长效管理机制,稳定低生育水平。
㈣以强化资金保障为重点,搞好财政金融工作
认真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从宽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财税金融手段,增强“输血”和“造血”功能。
努力实现财政收支平衡。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积极培植财源、涵养税源的同时,应对增值税转型改革的影响,完善征管手段,深挖税收潜力,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偷税漏税行为,做到应收尽收,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切实管好用好国家和省上转型补助资金,集中投向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文化设施、棚户区改造和生态环境建设,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历史欠账问题。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公共财政建设,继续增加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廉租住房等民生支出,集中财力办大事。做好财政节支工作,实现行政经费、车辆购置费、出国考察费、办公用品费零增长。继续深化财政改革,完善“乡财县管乡用”运行机制,推进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工作,进一步完善财政资金追踪问效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促进金融支持经济发展。各金融机构要主动向上级行多汇报工作,申请新增投放计划和资金,着力解决地方经济发展与信贷投放的匹配问题;大胆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对资金外流的监管和合理控制,把资金真正投放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上来。强化政银企联动,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信贷担保机制,完善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发展资本市场,力争国家批准发行资源型城市转型债券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加快组建市商业银行,抓好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试点,鼓励农户互保,逐步建立农村金融体系。
㈤以加强社会管理为基点,推动和谐建设
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困难的情况下,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增强政治敏锐性和工作责任心,进一步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健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认真解决征地拆迁和企业改制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强化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健全和改进应急预案,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大力加强信访工作,切实落实领导包案制度,抓紧解决突出问题,严防激化矛盾。全面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防控体系,把综合治理措施落实到基层,整治突出治安问题和治安混乱地区,严厉打击各类犯罪行为。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违法使用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行为,有效提高食品安全水平。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加大小煤矿整合力度,加强对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建筑施工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生产监管,全面排查治理事故隐患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