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情日记”记录群众心声

“民情日记”记录群众心声

“民情日记”是农村基层干部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帮助农民排忧解难,解决实际问题的一项有效措施。“民情日记”不仅记录下为民办实事的点点滴滴,诠释执政为民的深刻内涵,而且畅通了一条知民情、体民意、解民忧的通道,同时也增强了基层干部的自我约束力,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

北双村以“记民情、解民忧、暖民心”为主题,在村党员干部中全面推行记“民情日记”工作。“民情日记”以“记”为手段,“办”为目的,组织党员干部开展走访和调研,深入到村民家中与他们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广泛了解他们的诉求和愿望,一大批关乎百姓冷暖的实际问题得到了解决,受到村民的欢迎。

一、破解难题,创建“民情日记”

北双村位于交通要道,四河环抱,风景优美,总人口3320人,总户数1380户。远远望去,一条条笔直洁净的水泥马路两边,绿树成荫,滴翠淌绿的农田果园和错落有致的农家小楼,宛似一幅田园美景图。每到傍晚,村民们三五成群地去村委会旁边的村民公园散步、健身,处处洋溢着宁静祥和的气息。但是,不能想象该村曾经连一个像样的办公场所都没有,干部办公地点放在村支书家中,党员集中开会的场地都找不到。老百姓常抱怨说:“干部办公打游击,党员活动租场地,群众办事满村找”。

面对群众的抱怨,村两委班子不埋怨,不推卸责任,而是从自身找原因、想办法,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方便群众办事。通过多次讨论商议,决定领导带头,深入到村民家中,和他们面对面交流,并把群众的诉求以日记形式记录下来,建立“民情日记”。这样,既能及时了解百姓的困难,又能锻炼干部的能力。

统一了思想以后就开始着手行动。党支部通过“民情日记工作法”,变群众“上访”为村干部“下访”,变“等群众有事找上门”为“到群众中去找问题”,及时了解群众所思、所虑、所需,帮助群众解决想办的事、难办的事,实现了重心向下。在走访中,村干部了解到,村民赵某、王某是相处多年的邻居,可最近因为宅基地边界问题引发了矛盾,双方相互争执,互不让步。村干部把这一情况详细记载在“民情日记”本里,并三次上门做陈某、王某双方工作,终使双方重归于好。李老太年迈体弱,行动不便,膝下有3个子女。5年了,子女们互相推脱都不愿赡养老人,老人不知流了多少泪,犯了多少难。村干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主动上门,多次调解,终于做通了子女的思想工作,使老太太的生活有了保障。当地老百姓称道:小小“民情日记”本,心中装着百姓事。

二、初建成效,逐渐规范操作

建立“民情日记”以来,北双村党群、干群关系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改善,群众对村干部们多了理解,少了隔阂;多了赞誉,少了怨言;多了支持,少了抵触。村干部的威信提高了,工作顺当了。尝到“甜头”的村干部们不止步于此,而是进一步把“民情日记”工作制度化,常规化,不让“民情日记”虎头蛇尾,流于形式。

(一)“民情日记”记录真实民情

村党支部决定,首先建立“村民档案”。除了村干部,村委所有工作人员都要人手一本“民情日记”,每人每天都要和村民面对面交流,了解该村居民的基本情况及思想动态,并详细记录下来。在内容上,一是详细登记各户的基本情况、了解群众对生产、生活的要求,对基层组织建设、民主法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公益事业、社会治安等实施情况的意见和建议;二是记录村民家庭成员的从业情况、主要经济来源;三是记录村民在工作、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困难家庭需要政府帮助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时间、措施、办法和办复结果。通过这一方式,全村1380户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尽在村党员干部的心中。

(二)“民情日记”畅通表达诉求

村党支部对村委所有工作人员提出三点要求:无论什么事,群众都可以说;无论什么话,干部都要听;无论反映的问题有多难,都要认真去解决。同时要做到“小事不过夜,大事不出周”。对于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小问题小麻烦,能当场解决的就当场帮助解决;对于难度不大的通过协调解决的,落实首访负责制,按照管理权限,明确主办责任人和相关单位,加大工作力度,认真帮助解决;对于“老、大、难”问题,建立协调机制,集中分析原因,研究处理措施,实行“销号”管理,落实督办人和办结时限,争取问题的逐步解决,并取得成效;对于因政策等因素,无法短期内解决的,耐心做好解释工作。真正让“民情日记”成为村民表达诉求的“直通车”。

(三)“民情日记”亮出干部实绩

为确保“民情日记”制度的效用最大化,该村把记“民情日记”纳入到量化考核评价体系中。一是通过入户回访或书面答复的形式,对反映问题的群众进行答复,每周对党员干部办实事情况进行集中公示。二是每季度通过抽查,选取优秀“民情日记”2本,同时召开优秀“民情日记”交流会,组织村全体工作人员学习,交流经验,总结心得,推广典型。三是对记“民情日记”表现突出的同志,适时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

三、提升服务,打造和谐村庄

通过几年的努力,村民的收入提高了,村里的矛盾减少了。而且村里的硬件设施也改善了,现在村里不仅有了老年活动室,还有了村民公园。村党支部决定,再成立一个“群众工作室”,该工作室实行村干部固定办公、轮流值班和首接首办制度。群众的心头难事,只要反映到这里,件件有答复、事事有回音。除了记录群众的心声,群众工作室还成立了“五老”队伍,组织志愿者与村贫困、老弱病残、孤寡独居老人进行结对帮扶,并成立了义务巡逻队,全方位为群众提供服务。村民李老伯已经七十多高龄,身体较弱,子女在外工作,自己一个人独居,平时能照顾自己,就是去集市买东西不太方便,志愿者们便定时去看望李老伯,适时为他买菜、买日用品等,解决了老伯的后顾之忧。八十二岁的王爷爷,有高血压、心脏病,他建议村里的老年活动室能备一些常用的应急药品,方便有急病的老人。村干部觉得这个建议合理,马上照办了。

村党支部还建立了一套民情联系网络,即:党支部--党小组--党员志愿者--村民家庭的组织体系,通过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组织网络,做到第一时间、全方位地知晓村民情况、了解群众需求、发现矛盾隐患、掌握第一手资料,把握好社区和谐稳定“第一道防线”。

如今,在北双村,不仅党员干部及村里的工作人员每人拥有一本民情日记,每一名村民党员的心中也都有一本“民情日记”。民情日记已成为这个党组织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一个崭新平台,同时在扎实推进各项服务过程中丰富了党组织服务群众的内涵,增强了组织自身的凝聚力。

四、实绩显著,村民好评不断

将服务人民群众作为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致力于把活动打造成群众满意的民心工程,积极探索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有效途径。据了解,“民情日记”制度实施以来,北双村党员干部及工作人员每年走访每家农户至少二次,累计记录日记500余篇,发现问题180多个,化解矛盾纠纷312起,为群众办实事800多件。在村干部的正确领导和村民的集体努力下,该村还脱掉了贫穷的帽子,2008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5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640.00元,2009年农民纯收入超过8000元,2010年更是接近1万元。他们用了十年多点的时间,实现了从贫困村到富裕村的华丽转身,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也获得了上级领导的高度赞扬。

五、发展中的思考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问题、新的矛盾随之而产生,要使“民情日记”真正取信于民,必须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变化,积极探索新的机制,做到在知民情中改进作风,在办实事中改善关系,在帮民富中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同时要有一颗真诚对待百姓的心,这样才能使“民情日记”真正得人心,暖民心。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