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不可成为特殊的公民
延安时期的大生产运动是延安精神的重要体现。毛泽东既是大生产运动的组织领导者,又是参加者;不仅号召人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而且以自己的模范行动为全体军民树立了光辉榜样。
大生产运动开始时,中央机关生产委员会也研究部署了中央机关的生产任务,并将这个报告送毛泽东批阅。毛泽东聚精会神地看完了这个报告,提笔在报告上画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对着这个问号,他凝神沉思了好一阵,让警卫员请来中央办公厅主任兼机关生产指导委员会主任李富春:“富春同志,这个报告中怎么没有规定书记处几位同志的生产任务呢?”李富春回答说:“我们考虑书记处的几位同志工作太忙。所以……”毛泽东打断李富春的话说:“不、不、不,这不能成为理由。不能因为工作忙就站在生产之外嘛!”
李富春连忙解释:“书记处的同志要抓那么多的大事,哪能事必躬亲呢?”毛泽东笑着摇摇头说:“不,该躬亲的事,一定要躬亲。”他点上一支烟,重重地吸了几口,若有所思地说:“目前,我们全党集中精力抓两件大事,一是整风,二是生产,这是整个革命链条上的两个中心环节。如果抓不好这两个环节,我们就无法抓住整个革命链条;就无法克服困难,渡过难关,坚持抗战;就无法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对于这样的大事,我们不能只是发发号令,而必须身体力行,必须用实际行动为全党、全军和全边区人民作出榜样。作为党的领导机关的成员就更没有理由将自己置身于大生产之外!”接着又说,“我们动员全党、全军和全边区人民参加生产运动,我们应该首先站在生产的前列。我们决不可成为特殊的公民!”
毛泽东的意见被采纳了,中央领导同志都分得了任务。毛泽东也分到了生产任务,只是因为不能走得太远,便在杨家岭他居住的山脚下分了一块地。地虽不多,但靠近河沟,地板硬,石头多,工作之余,毛泽东便扛着镢头去挖。警卫员怕他过于劳累,也扛着镢头去帮忙。毛泽东劝阻他们:“你们有你们的生产任务,我有我的生产任务。这一点地,你们都干完了,我就没有干的了,我的任务怎么能完成呢?”
他的衬衣都被汗水湿透了,还不停地干着。警卫员关切地劝他休息一下,毛泽东笑着说:“不要紧,这算什么累,劳动锻炼,就是要出点汗水!”地挖完后,毛泽东又在田边垒起水坝,准备引水浇地。地整理好后,毛泽东先后种植了辣椒、西红柿、土豆、南瓜等蔬菜。菜苗出来后,出身农家的毛泽东管理非常细致,经常浇水、施肥、锄草,蔬菜长得茁壮、水灵。每当收菜时,毛泽东亲手采摘,用筐子背上交给食堂,并向管理员详细了解一共交了多少斤,还差多少斤。按中央机关规定,每年每人的蔬菜任务为360斤,毛泽东年年都超额完成了。
1942年6月,斯大林派飞机送医务人员到延安,并给毛泽东捎来了一些礼品。第二天飞机返回时,毛泽东写了一封信,并让人缝了个小布袋,装上他自己种的红辣椒,请机组人员转交斯大林。毛泽东微笑着说:“延安这里,没有什么特别的东西,我就给斯大林同志这点礼品,表示我的谢意吧。”毛泽东给斯大林的不仅仅是一袋红辣椒的谢意,更重要的是送去了中国共产党人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
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为民兴利除弊
党中央到陕北前,陕北地方偏僻,文化落后,物质生活匮乏,人民祖祖辈辈按照传统的方式生活。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到陕北后,时时告诫部队中有文化的人把所学的知识用于为人民服务,宣传科学文化,兴利除弊,逐步改善这里的环境,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造福人民。
一天,毛泽东与几个同志散步,在谈到陕北文化落后、卫生条件差时,毛泽东说:“这是缺乏知识造成的。红军带来了一批知识分子,应该给老乡宣传搞好卫生可以预防和减少疾病。带头修建厕所,开设粪场。陕北窑洞没窗子,室内阴暗潮湿,空气污浊,我们应该宣传,帮助他们开窗子。”
1936年7月,党中央迁到陕北保安(今志丹县)。这是一个古老的山城,山大沟深,地高气寒,货品奇缺,交通不便。老百姓吃盐要赶上毛驴到700里以外的宁夏盐池去驮,一盒火柴要用十几个鸡蛋从小贩手里换,衣服布匹更是难买,有的人家一件衣服缝缝补补竟穿了几代人。
看着这些,毛泽东心情十分沉重。他把中央贸易部和保安县政府的负责人请到他的窑洞,对他们说:“你们考虑一下,是不是在保安城里办一个供销社?”得到赞同的答复后,毛泽东又和他们一起研究了如何组织力量运输货物等问题。保安的供销社很快开办起来了。群众欢天喜地,再也不用为购买日用品犯愁了。
在枣园川,有一条6公里长的水渠,当地群众称它为“幸福渠”。那是1944年毛泽东在枣园居住期间,看到这里的农民浇地困难,动员中央机关和农民一起修成的。这条渠的修成,解决了当地5个村1200亩土地的灌溉问题,使枣园乡旱地变成水浇田,庄稼连年丰收,给群众带来了幸福,结束了这里基本是靠天吃饭的历史。
毛泽东心里时刻装着人民群众。他无论走到哪里,都不忘替群众着想,即使是别人不大注意的小事,他也从不放过。
1947年8月,转战陕北中的毛泽东来到朱官寨。他发现这里的窑洞因长期烟熏火燎,墙皮乌黑,光线昏暗,很不卫生。一次,他蹲在粪堆旁,用手掰开粪块察看,问老乡:“你们的地都施什么肥?”老乡说主要是粪肥和草肥。毛泽东说:“我住过好几个窑洞,墙上的土皮都熏黑了,这是很好的肥料,为什么没人用呢?”老乡笑着说:“听说这个上地壮,可是没用过。”毛泽东说:“你们试试嘛,如果上黑土能多打粮就向大家宣传推广。一个窑洞清下的黑土我看够上一亩地,既有利生产,又有益卫生,你们看好不好?”老乡们赞许地点点头笑了。
毛泽东就是这样,他永远有解决不完的事情,操不完的心。他曾不止一次地对身边工作人员说:“我们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为民兴利除弊。我们共产党的干部战士,就是为人民服务的。”
(作者系陕西省延安精神研究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