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党的群众工作问题研究述评

近十年党的群众工作问题研究述评

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历史证明:人民群众是我党的根基、血脉、力量之源,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优良传统;紧紧依靠群众,是党的政治优势;善于做群众工作,是党的必胜法宝。正因为如此,党的群众工作问题历来是学术界研究的一个重点,学术界从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群众工作经验、群众工作面临的挑战、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对策等方面对党的群众工作问题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拟就2000年以来学术界有关党的群众工作问题的学术论文研究状况作一综述。通过梳理、归纳、总结现有的研究成果,希望可以深化对该问题的研究;同时,对做好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起到借鉴与启示作用。

一、关于党的群众观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形成的,历经数代革命导师和领袖的创新与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这个体系主要由群众史观、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和群众标准组成。[1]

1.群众史观——揭示历史发展的原始动力

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这是群众史观最基本的观点。人民群众的伟大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英雄人物历史作用的决定力量。”[2]

毛泽东正是因为能够充分估价人民群众的伟大历史作用,正确理解并积极投身于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活动,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才使自己在五四时期能很快由民主主义走向共产主义,并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不断取得胜利。[3]邓小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并在实践中予以丰富和发展:拓展了人民群众的内涵和外延;突破“两个凡是”的束缚,纠正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强调一切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准绳,以民为本是其群众史观的鲜明特色。[4]江泽民同志在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与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人民群众的重要作用提升为:“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决定性因素”,坚守“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胡锦涛同志以人为本的群众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一个重要补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进程中,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科学发展上的一个新的贡献。综上所述,人民群众才是历史发展的原始动力。

2.群众观点——指明历史发展的永恒方向

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系统形成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的贡献是最大的。1943年,我党提出“为群众服务”的思想,后来演变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思想一直被我党我军奉为行动的根本宗旨。1990年3月,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对群众观点作了新的概括,将如何对待群众,上升为关乎一个党员根本的立场问题、世界观问题、党性问题的高度,指出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等一系列以民为本的重要观点的提出,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给予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发展。以上这些概括显现出了一个清晰的轮廓:以人民为中心,最大限度地满足、发展人民利益是历史发展的永恒方向。

3.群众路线——阐明历史发展的根本途径

历史的发展有了原始动力和永恒方向,还要有一条正确的道路,这就是我党一贯坚持的群众路线。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方针。该路线不仅明确揭示了党和人民群众的基本关系,而且还阐明了坚持党的领导与发挥群众积极性有机统一的方法。这是我党联系群众、依靠群众、学习群众和服务群众的原始依据,是党检验工作成果、接受群众监督和选拔领导干部的根本途径,也是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保障,更是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一言以蔽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阐明了的历史发展的根本途径。

4.群众标准——确立历史发展的检验标准

所谓群众标准,是指群众利益实现程度与群众满意程度是检验一切社会行为好坏优劣的最终标准。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党的方针政策要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二是党的方针政策要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5]践行这一标准要求党常怀爱民之心、常思为民之道,倾听群众呼声、尊重群众意愿、关心群众疾苦,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群众标准的提出为党的事业发展、社会历史的进步提供了基本的检验依据。

  二、关于党的群众工作经验的研究

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群众工作,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民主革命时期党的群众工作经验

在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历史中,党在1921年至1949年的群众工作具有开创性的意义,这是我党群众工作最成功的时期之一。党在这一时期通过积极开展群众工作,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不仅使党的组织队伍从“点点星火”发展到“燎原之势”,而且造就了以共产党为核心,广大人民群众为生力军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伟大力量。[6]

这一时期党的群众工作经验主要有五条: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是中国共产党取得群众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中国共产党取得群众工作成功的前提;宣传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是中国共产党取得群众工作成功的重要措施;努力塑造模范群体形象,增强人民群众信任感;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是中国共产党取得群众工作成功的重要方法。[7]凭借出色的群众工作,党最终创造了“小米加步枪打败蒋介石飞机和大炮”的奇迹,取得了革命战争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二)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党的群众工作经验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面对从革命党向执政党、从战争环境向和平建设环境的转变,党继承并发扬了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首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领导方法,以人民为基石巩固国家政权、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其次,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利益需求为革命、改造的根本目的,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再次,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党群众工作的根本原则,探索新环境下党的群众工作的新路径和新方法。

总体上,这一时期党的群众工作是比较出色的,但其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再加上人民群众对发展经济、摆脱贫困、建成社会主义存在过热的期盼,这些都助长了党对群众运动伟大作用的过高估计。“把不断发动群众运动,不断革命,这个‘中国以农村为基础的长期革命战争中行之有效的原则和经验,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神圣而万能的准则了’”[8],这为日后“上纲上线地大搞群众运动”埋下了隐患。

(三)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文革”时期党的群众工作经验

从1957年至1966年的十年间,我国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十分曲折艰难,党的群众工作也同样出现了困境与反复。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把党的群众路线等同于群众运动,“左”倾错误主宰了当时的形势,不顾生产力的状况片面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全国自下而上地层层“斗批改”和自上而下地“发动群众”,“采用所谓‘群众运动’的方式,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大搞群众性运动。既脱离实际,又脱离群众”[9]。

“文化大革命”十年,党群关系的紧张程度是前所未有的,党的群众路线遭到了极其严重的破坏。客观地说,这一时期党的群众工作没有什么经验值得总结。但从反向思维的角度看,十年的惨痛经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沉重的反面教训——“群众路线绝对不等于群众运动”,这一点需要我们永远牢记和警醒。

(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全面振兴时期党的群众工作经验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再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关于人民群众的观点,党的群众路线被赋予了全新的时代内容,党的群众工作也随之步入了一个新时期。具体经验:要用“双百”方针而不是压服的办法去解决群众的思想问题;要以满足人民的利益为最高价值取向;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推动社会前进。[10]

江泽民同志在历史发展的重要时刻,提出了新世纪密切党群关系的根本原则——实践“三个代表”,同时还提出了密切党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三个基本途径:加强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和党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11]

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同志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党的群众工作,用“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来提高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首先,加强对党员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教育培训工作;其次,整合党委、政府、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等各种社会资源,形成群众工作的合力;再次,以群众满意为工作目标,创新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最后,以健全制度为手段,建立群众工作的长效机制、民意表达机制、决策保障机制和评价机制等。[12]

三、关于当前党的群众工作所面临的挑战的研究

(一)国际新环境对党的群众工作提出的挑战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尽管和平、发展仍为时代主题,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世界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没有改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仍然处于低潮。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为了遏制我国的发展,联合周边国家屡屡制造事端,编织对我国的包围圈,试图从政治上、经济上和军事上压制我国。在这种国际形势下,党能否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共同应对挑战,关系我党事业的兴衰成败。[13]

(二)国内新形势对党的群众工作提出的挑战

当前,我国的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都在发生深刻变化,新涌现出的不同社会阶层具有不同的利益诉求,人民群众思想观念的独立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这对做好党的群众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1.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对党协调各方利益关系的能力提出挑战

改革开放后,由于中央政府的放权,使被放权的各个单位、各个地方、各个部门都变成了利益主体。社会阶层也发生了分化,形成了多层次社会阶层,而每一个社会阶层都正在形成自己的特殊利益,出现了各自不同的利益主体。利益主体的多元并存,导致了利益关系的复杂化,进而导致了利益矛盾的多样化。正确处理好这些利益矛盾是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面临的新课题。[14]

2.传媒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党联系群众的手段和途径提出挑战

一方面,信息化使党与群众之间的沟通更加便捷、迅速,紧密了党与群众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信息化也使群众受到更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一些不利因素和反面因素的影响,如果处理不当,就会破坏党群关系,给党群关系带来不利的影响。[15]一些网络重大舆论事件正在给新时期群众工作,尤其是舆论引导带来巨大挑战。[16]

(三)党的自身情况的新变化对党的群众工作提出的挑战

党的历史方位的根本性转变,对党能否始终保持先进性、纯洁性提出挑战。和平建设时期,尤其是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党的中心工作是进行经济建设,党的群众工作环境彻底改变了,一方面党离开群众便不能生存的直观性不那么明显了;另一方面,执政党具有组织动员人、财、物的强大能力和权力,使得一些干部看不到群众的潜力、积极性和觉悟,认为群众力量和群众工作似乎不那么重要了。不仅如此,当前我国正处于新老干部交替的高峰期,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他们对群众工作行之有效的方法缺少了解,有些年轻干部“官本位”思想严重,群众观念淡薄,对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和思想准备。[17]此外,社会转型时期,由于市场角色的缺失不得不凭借国家权力来创造市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还未能发挥主导作用,这样就给党内一些人利用手中权力谋取私利创造了条件,权钱交易应运而生,这些腐败行为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而且,由于腐败行为的隐蔽性、诱惑性及相对广泛性,出现了“久治不愈”的现象,就更加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久而久之,会使群众对党失去信心,甚至产生对抗情绪。[18]

(四)群众日益增高的期望与要求对党的群众工作提出挑战

随着人民群众眼界视野的不断拓宽,素质能力的不断提升,他们对党的评价内容日益多样化,由过去单纯的经济建设衍生为社会发展、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等多个方面;评价标准日趋多元化,不仅看政绩的大小,还要看创造政绩的目的、取得政绩的成本、人民群众能否受益;评价范围逐渐扩大化,不仅进行纵向的党的发展史的比较,而且还进行国际政党间的横向比较。人民群众日益增高的期望与要求对党的能力,特别是党的群众工作的能力提出了挑战。目前,我国社会发展很不平衡,困难群体还占有一定比例,他们较低的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使得这些人中的一部分把不满情绪指向党和政府,提出了改革开放‘代表谁、依靠谁、为了谁’的疑问,进而对党的先进性和代表性产生怀疑”[19],出现了与党离心离德、甚至“信仰危机”的现象。这些挑战和问题是我党群众工作今后应着力解决的内容。

四、关于做好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对策的研究

胡锦涛同志提出:既要深入群众、服务群众,又要宣传群众、教育群众。这为我们做好群众工作指明了方向。为了做好适应形势变化需要的群众工作、增强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必须善于钻研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方法和路径”[20]。具体对策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不断增强党的自身建设,提高党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

要切实抓好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不断强化领导干部的群众观念,使其带着深厚感情做群众工作。[21]近年来,保障性安居工程、医保社保全覆盖、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改善低保户待遇等一系列惠民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群众受益面不断扩大,极大地拉近了广大群众与党的距离,化解了许多矛盾,增强了党的威信。这些都说明,只要带着深厚的感情去做群众工作,就能打开局面、取得成功。另外,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领导干部还应着重提高的以下几种能力:密切联系群众的能力、组织动员群众的能力、沟通协调群众的能力和排解矛盾问题的能力。[22]

2.努力解决热点难点问题,增进党做好群众工作的时效性

热点难点问题,都是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如:反腐败和缩小贫富差距等。当前,腐败问题的严重性是党、更是人民高度关注的。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物必先腐,而后虫生。”“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已成为未来反腐败工作的标杆。近几年,党不断加大反腐败工作的力度,及时准确地向广大群众汇报反腐败的阶段性成果,这些做法对增强广大群众的反腐信心、提升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至关重要。它传递出一个积极的信号:反腐虽难,但我们党知难而进,始终在努力、在奋进,因为这是一个心系广大群众的党。缩小贫富差距,不仅需要坚实有力的政策支撑,更需要经济实力的逐年积累。自2005年,我国已连续八年为企业退休人员涨工资,由此带来的影响和变化日益突显。许多下岗职工埋怨、不满的情绪明显转变,这些曾经由于改革而利益受到影响的人,今天又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了改革成功带来的好处。随着低收入群众生活的不断改善,许多老矛盾、老问题迎刃而解,这一切都和妥善解决热点难点问题密切相关。

3.创新群众工作方法,增强党做好群众工作的时代感

面对群众工作中的新情况、新要求、新挑战,我们在坚持和借鉴传统方法和形式的同时,必须努力创新。首先要创新交流载体。在组织形态方面,要强化社区、行业协会、民意调研机构等相关组织的建设;在物质形态方面,要进一步开发现代联络工具的相关功能,如网络和电话等信息传输工具的使用方式和内容设计等。其次要创新交流内容。(1)释疑解惑有新阐释。要用大众化的语言,把党的主张宣传到广大群众当中,特别要在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提高民生等问题上,把党的最新意见和举措解释清楚,以此拉近、密切党群关系。(2)解危济困有新思路。解危济困不能仅仅停留在物质援助、精神安慰上,更要在提高劳动技能、培训生存手段上下工夫,要尽可能地把困难群众的再就业与新科技、新技术挂上钩。最后,要创新交流形式。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的优势,建立各种交流网站和热线,真正实现交流的双向性、民主性与坦诚性。[23]

4.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扩大党做好群众工作的基层覆盖面

党的坚强领导、先进性的发挥,最终要依靠千千万万个党的基层组织和广大基层干部来实现。因此,夯实党的基层战斗堡垒、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调动广大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尤其是做好群众工作的积极性,十分必要:要在思想上真正重视基层干部和基层干部队伍建设;要积极营造和铺设广大基层干部政治上成长的氛围和进步的阶梯;要经常倾听基层干部的心声,积极主动地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题;要真诚关注基层干部的生活状况,不断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条件。[24]

5.健全科学的体制和机制,完善党做好群众工作的制度保障

群众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思想性都很强的长期性的工作,它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一劳永逸的。因此,做好群众工作需要党、政府、共青团等多方力量,借助法律、政策、教育、协商等多种手段来共同完成。[25]更主要的是建立健全一套科学有效的群众工作机制,坚持完善过去好的制度、发展创新适应新情况的新制度,修改取消不合时宜的旧制度,只有以制度为保障,群众工作才会取得实效。[26]

6.建立群众工作考核体系,明确党做好群众工作的检验标准

提高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能力,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群众工作评价机制:首先,要实现考核主体的多元化。上级组织、人事部门不再是单一政绩考核主体,人民群众应该拥有更多发言权,民众成为政绩考核的主体,可以有效地防止官僚主义和弄虚作假现象的发生。其次,要健全完善考核的评价指标体系。基本的评价标准应是群众满意度、党群关系密切度及社会和谐度等。这些评价标准有助于提高领导干部对群众工作的关注度,有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国家社会的整体进步。[27]

总的说来,学术界对党的群众工作史和如何做好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许多理论成果。但同时我们也看到研究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1.对群众工作存在问题的研究不够深入。关于群众工作问题的研究成果虽然很多,但有影响、有深度的力作并不多,并且研究内容重复,缺少有新意、有建设性的成果。尤其是对于群众工作中涉及到的热点、难点问题缺乏深入系统、有针对性的研究,如:怎样认识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如何切实提高党组织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如何解决群众关心的教育医疗、企业改制、涉农利益等方面的突出问题。

2.对群众工作传承性的重视程度不够。在群众工作的研究中,有些学者过分强调新时期要用新方法,忽略甚至变相否定老传统、老方法,这是不可取的。事物都是有传承性的,本质性的东西是永远不会变的。任何新方法都是在老传统、老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不存在的。因此,在创新的过程中绝不能忘了传统、绝不能割断历史,这应该成为群众工作研究中的一个原则。

3.对国外政党群众工作经验教训的借鉴不足。研究表明有关国外政党群众工作的经验教训的文章可以说是少之又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虽然各国政党的执政理念、执政模式、社会基础不同,但作为执政党,对于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应该有一些共同的规律。尤其是在当前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民主化迅猛发展的形势下,国外政党在有关增强自身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加强组织动员能力、增强应对突发危机能力等方面的群众工作的经验是十分值得借鉴的。应该加大这方面的研究力度,为增强党的群众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5]周和平等.与时俱进构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科学体系——兼论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哲学基础与思想内涵[J].前沿,2006,(10).

[2]孟庆仁.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新解[J].理论学刊,2007,(6).

[3]郑邦兴.试论五四时期毛泽东的群众观和实践观[J].社会主义研究,1994,(1).

[4]朱婉丽.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群众观比较研究[J].实事求是,2004,(3).

[6]张忆军.民主革命时期党的群众工作基本经验探析[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4,(7).

[7]谢庐明.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的经验及其启示[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11).

[8][10]徐贵卿.建国后我党贯彻群众路线的曲折过程及其经验[J].胜利论坛,1997,(3).

[9]陈琢.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的现实思考[J].长白学刊,2011,(6).

[11]唐祯熹.江泽民对邓小平群众观的继承和发展[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4).

[12]徐学武:切实做好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J].党建研究,2008,(5).

[13]吴辉.新形势下群众工作面临的任务和挑战[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6,(5).

[14]吴梅芳.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的思考[J].理论建设,2004,(2).

[15]李春耕.信息化对党群关系的影响及对策思考[J].求实,2008,(9).

[16]常东坡.做好网上群众工作[J].瞭望,2008,(6-7).

[17]苗振青.提高群众工作水平推进和谐社会建设[J].党史文苑,2007,(1).

[18]李清芳.在社会转型时期构建和谐的党群关系[J].理论前沿,2008,(4).

[19]中组部党建所课题组.新形势下党群关系存在的新问题及其原因分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1).

[20]常光民,王传志.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访中共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J].求是,2005,(17).

[21]吴建民.以群众工作创新促进科学发展[N].人民日报,2009-03-18.

[22]阎满成.努力增强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N].北京日报,2008-04-14.

[23]孙铁民.当前群众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与对策[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3,(2).

[24]杨亚光.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几个重要问题的实证研究[J].党的建设,2005,(6).

[25]吕其明.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提高群众工作能力[J].理论前沿,2006,(16).

[26]李君如.论党的群众工作——兼论党的群众工作传统和新世纪群众工作的特点[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6).

[27]毕力夫.完善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的几点思考[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1).

(作者单位:陈琢,东北师范大学;田克勤,中共吉林省委党校)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