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则:调整经济结构必须扫清两大理论障碍

宋则:调整经济结构必须扫清两大理论障碍

002511e0f8401068d02f03

产能过剩、结构恶化历来是最大的损失浪费

近年来,宏观经济虽然初步企稳,但在有效需求依然不足的情况下,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等多个高耗能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仍在进一步显现,高耗能投资不降反升,去产能化迫在眉睫。最新情况显示,进入2013年面临着更大难题,大量“未批先建”的违规项目使产能过剩雪上加霜。很多企业在新建产能的同时,对于旧产能淘汰过慢,导致新旧产能叠加,从而加剧了过剩。而这些注入大量投资的过剩行业都集中在基础制造业,解决起来面临人员安置、地方负债等实际困难。照此下去,国家提出的节能减排、优化结构的目标有可能再次落空。因此,化解行业产能过剩已经成为十八大之后调整产业结构的紧迫任务,但能够采取的办法依然是人们早已熟悉的“重拳出击、严厉整治”。

严酷的现实表明,在各种损失浪费中,政府决策失误、资源错乱配置、产业结构恶化、经济效能低下、库存积压严重、落后产能长时间大面积过剩、高耗低效的重复建设屡禁不止等等,历来是最大的损失和浪费。而由于调整结构的方式方法、体制机制迟迟没有实质性的根本改变,使我国为此付出了难以计数的沉重代价,长此以往还将蒙受难以估量的更大损失。沉痛的教训一再显示,单纯依靠行政手段调结构历来是不成功的,应该尽快启动经济结构调整方式的市场化改革。

结构性难题要从“增量解决办法”向“存量解决办法”转变

在我国,历来是保增长不易,调结构更难。究其原因十分复杂,但说到底是体制、机制问题。解决我国产业结构失调的关键不在于增量调整,而在于存量优化。从存量上看,主要着力点不在第一、第三产业,而在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思路不应再仅仅局限于对新增产能的优化升级,而要把政策重点放在消化存量上,即着力解决长期累积下来的经济存量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目前,试图依靠发展新兴产业来“调结构”仍属于“增量解决”的老办法,时间长、见效慢、等不起。况且,体制、机制病灶不除,新兴产业注定沿袭旧道、增添新乱。若要在短期内取得实效,必须有解决存量难题的新思路。

调整结构的市场化思路要成为“顶层设计”的核心

以往的宏观经济政策实施效果表明,总量管理是政府的强项、市场的弱项,而结构调整是市场的强项、政府的弱项。追溯我国经济、产业结构扭曲的原因,根子就在于政府包办、过度管制、干预市场,而绝非“市场之过”。在从排斥市场体制向依靠市场体制转变的过程中,我国同一般市场经济国家的最大区别在于服务业和市场体系这一传导产业、传导机制的“底盘缺失”。特别是宏观经济面对过冷、过热的周期性波动时,习惯采取“限时限刻”、“审批式”、“一刀切”,简单生硬的办法直接调整产业结构。长此以往,不仅会使真正意义上的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越来越“看不见”了,更会使政府这只“闲不住的手”越来越“闲不住”,并进一步导致原本与市场体系配套的宏观调控也不可能真实存在。面对日益复杂的新形势和新问题,只要存在体制性弊端的顶层设计方式不破旧创新,指望以每年有限的增量来“撒胡椒面”调整、盘活产业结构中巨大的存量,将越来越难以奏效。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