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理性的扩张:“中国奇迹”的创造主体分析(8)

农民理性的扩张:“中国奇迹”的创造主体分析(8)

——对既有理论的挑战及新的分析进路的提出

进入工商业社会以后,对于农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世界。他们只有学习才能掌握生存发展的本领。因此,他们以全方位开放的心态去接受新鲜事物。同时,他们的学习又充满着农民的理性,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安排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具有典型的经世致用的实用性特点。首先是模仿式学习,虽然不懂,但可以“照葫芦画瓢”,不需要支付多少学习成本就可以将他人花费甚大的东西学到手。其次是选择式学习。学习是经世致用而不是虚无缥缈的幻想,学习什么、不学什么、先学什么、后学什么,都根据自己的需要。学习他人的东西是为了自己更好的生活,而不是简单的照抄照搬。再次是创造式学习,在学习的同时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社会发展趋势进行加工、提高,以创造出新的东西,而不是一般的“拿来主义”,由此就可以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中国人走向世界,能够在举目无亲的异国他邦站住脚,并能出人头地,主要依靠的是中国农民式的勤奋和好学。优秀华裔美国人占美国总人口的比例大大超出其他族裔。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农民能够行遍世界,除了勤奋以外,重要的因素还有学习。大量农民进城或到外地务工经商,对陌生世界一窍不通,主要依靠学习。那些成功的农民企业家,更是出类拔萃的学习典范。 30 年的主动的全方位开放,使农民的好学理性的能量发挥到极致。林毅夫等人认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因素是技术进步的“后发优势”,其实现方式是向其他国家学习、模仿,由此大大节约自己投资开发研究的成本。 [37] 经世致用的农民学习理性与工商业社会的知识创造财富结合的“叠加优势”成就了“中国奇迹”。

( 七 ) 求稳

在传统农业社会,农民面对着一个不可预知的自然世界,他们最大的愿望和幸福是平安,求稳怕变,小富即安,“平安是福”,不折腾。同时他们也十分知足,能够娶妻生子,养家糊口,已是万福,他们没有太多不切实际的幻想,也没有多少资本供他们折腾。“没有选择是整个农民生活的特点。” [38] 因此,农业社会是一个追求安宁而不是变革的社会,是一个稳定机制强、动力机制弱的社会。农业文明只能以十分缓慢的速度发展,农民也只能日复一日地“重复昨天的故事”。

工商业社会是一个不断变革的社会,人们的物质欲望极速扩大,供给始终难以满足需求。为此,工商业社会的迅速发展也伴随着动荡不安。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 [39]20 世纪,一方面是物质极大丰富,另一方面人类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工商业社会可以说是一个发展动力充足而稳定性较弱、平衡性较差的社会。这也是 20 世纪下半叶许多新兴国家充满着政治动荡的重要原因。

30 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政治社会相对稳定,创造了所谓的“中国奇迹”。这是外国人评价“中国模式”的核心内容,也是外国人无法理解为什么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中国之谜”。其实,重要的谜底就在于求稳怕变的农民理性。新中国建立后的前 30 年,农民经历了土地改革的大变革之后渴求过上稳定安逸的生活,但是政策的多变也使他们饱尝了折腾的苦头。改革开放以后,农村政策符合农民意愿,但农民也强烈需要政策的稳定性。邓小平在 20 世纪 80 年代就多次表示,中国的基本政策不能变,农民最担心和最害怕的就是政策多变。 1989 年政治风波刚平息,邓小平就强调政策不能变。 1992 年,他又深有感触地指出:“为什么‘六·四’以后我们的国家能够很稳定 ? 就是因为我们搞了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 [40]1980 年代,农民因为有好的政策而获得温饱,从而期盼稳定。 1990 年代,由于负担沉重,农村出现不稳定因素。但是在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中,工业发展吸收了大量农民,使得农民能够“以工补农”,有了新的生存机会。他们仍然期盼着稳定,有更多的赚钱机会。这正是虽然 1990 年代农民负担沉重,但总体上农村稳定、没有出现挑战基本制度的危机的重要原因,也是西方世界多次预言的“中国崩溃”未能兑现的基本因素。因为,农民稳,中国就可以稳。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推动变革,使人们获得财富,另一方面“小富即安”的农民理性促使国家能够在变革时代保持稳定。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改革开放 30 周年讲话中用了“三个不” ( “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 ) ,就是最好的概括。通过稳定促进发展的政策来稳定农村、通过提供发展机会来稳定农民进而稳定国家,已成为改革开放后的一项基本国策。追求稳定踏实的农民理性与工商业社会发展动力结合形成的“叠加优势”成就了“中国奇迹”。

( 八 ) 忍耐

中国农业社会里的农民是一家一户生产的小农,要在不可驾驭的自然环境下获得生存,必须具有高度的韧性,能够忍受一切艰难困苦。正如费正清所说:“在广阔的平原上,耐性的中国农民听任天气的摆布,依靠天赐的阳光和雨露。他们不得不接受世代不绝的水、旱、饥、疫等天灾。这同生活在地形多样化土地上的欧洲人的命运成鲜明对比。” [41] 同时,为了应对艰苦的环境,必须寻求社会支持,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农民在日常生活交往中非常注重人伦关系的和谐,为人处事尽可能避免纷争与矛盾,以和为贵,以“忍”为上。即使是对待官府的强迫一般也是极度的忍耐,只有到了生存也难以维持时才反抗,即“该出手时才出手”。中国农民的忍耐力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由此也形成了世界上特有的“东方式隐忍”。但在农业社会里,农民的忍耐只是出于生存的需要,并不能根本改变其环境和命运。

西方列强是在商人和海盗主导下崛起的,在资本扩张的诱导下,信奉强权,张扬个性,它们只会为一个自己所期待的目标不断地进攻,而绝不会忍耐。这也是进入 20 世纪以后产生两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原因。战争无疑会使人类支付巨大的成本。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