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存娥(左)工作照。记者 张莎 摄
跟刘存娥约好8月29日上午10点过到沙坪坝区磁器口街道磁正街社区采访。记者到达时,却不见人——社区党委书记刘存娥被叫去处理一个事情,连手机都忘了带走。等了一阵,只见一位干练的中年妇女走进来,她就是刘存娥。从事社区工作15年,刘存娥以社区为舞台,上演着人生的多重“角色”。
从低保员到宣传员
刘存娥从事社区工作,算是“女承母业”——她母亲就是老社区工作者,只不过那个时候不叫社区而称“段上”,没有工资,只有二三十元津贴。1998年,38岁的刘存娥从重庆丝纺厂下岗,刚好“段上”要招一个年轻点的人搞低保工作,她就在母亲的劝说下去了,每月工资350元。自此,刘存娥从低保员做起,从凤凰山社区到磁正街社区,从居委会副主任到社区党委书记,一晃15个年头过去。
社区居委会工作,最繁杂、矛盾最集中的当属低保工作。
刘存娥说,最开始低保工作不规范,居民天天来闹,办公室里“火药味”很浓。“一个社区里,要搁平捡顺,工作必须做得细致,入户调查要不厌其烦。”她告诉记者,社区有对夫妻本来申请到了低保,后来两口子都外出打工,为了继续享受低保,居然不让打工单位买养老保险。
得知情况后,刘存娥找上门去,给夫妻俩算了账,让他们明白养老金比低保金“划得着”;又宣讲低保政策,让他们明白低保是动态管理,今后他们如符合条件还是可以继续申请。就这样,夫妻俩心平气和地退了低保。
“带着对居民的感情做事,居民就信服。”刘存娥说,社区工作繁琐、矛盾突出,自己也曾有过打退堂鼓的时候,老母亲总是开导她:在社区干事就是要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还要受得气。这成了她后来的处事法宝。
从安全员到防汛员
磁正街社区位于千年古镇磁器口的核心区域,有352户商家,居民房屋大多为木质结构,所以,除了与其他社区并无二致的繁杂,濒临嘉陵江的这个社区还多了防火防洪工作,刘存娥和她的同事也就充当了安全员的角色。
每年7到9月汛期到来之时,刘存娥和同事们分别守候在6个点,根据涨水情况疏导居民、商家,还要看住一些凑热闹的市民,以免出危险。她还组织社区夜巡队天天走街串巷,防火防盗。
刘存娥伸出自己的脚对记者说:“你看嘛,我们从来不敢穿高跟鞋,不然天天在外面跑,遭不住。”
从推销员到“万金油”
刘存娥还是一个推销员,在升级磁器口老街业态方面使了不少力:宝轮寺下的磁器口横街充斥着大大小小的“算命先生”,游客经过时被频频“拉客”,不胜其扰。刘存娥多次向上级部门反映情况,并配合磁器口街道、古镇管委会积极培养、引进文化创意产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老字号项目落户。目前,这条街已吸引了17个老字号品牌入驻,磁器口横街上十多家书吧、茶吧、酒吧、咖啡吧陆续开业,“休闲一条街”取代了从前的“算命一条街”。
“社区干部都是‘万金油’。”刘存娥说,哪家屋里漏水了、哪里门窗坏了,社区干部要去处理,跟个工程师似的;邻里发生纠纷,她也得去现场了解,又是调解员……其实,刘存娥的“角色”还远不止于此,对于空巢老人,她是孝心女儿;对女性同胞,她又是知心大姐……有时雷厉风行,有时心细如尘,有时循循善诱。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