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荀子提出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比喻,更是集中地反映了“民本”思想。以后的历朝历代都对“民本”思想有所深化和发展。
西汉时期的贾谊提出:“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故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吏以民为贵贱。此之谓民无不为本。”意思是说:所有的治国方略无不以百姓为本,国家、君王和官吏均以百姓为本,国家因百姓而安危,君王因百姓而威侮,官吏因百姓而贵贱。这就是一切皆以民为本。
宋代的朱熹认为:“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意思是说,天下应干的最大的事情没有比体恤百姓更重要的了。
而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对民众的力量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其民本哲学思想有着鲜明的民主因素。他在批判宋明理学的基础上,把“天”定义为“民心之大同”,肯定民的“视听明威”作用,即考察政治得失,应以民众的视听为标准;奖励惩罚,应依从民众的好恶;要使社会进步,必须“尽君道以民为父母,是切身第一当修之天职”,即应将老百姓视为父母作为国君修炼的首要责任和义务。
由此可见,中国历史上进步的思想家以及一些开明的封建帝王,从不同的政治动乱中得出了一个大致相同的结论:民心向背决定着政治的兴衰和政权的存亡,因而主张重民、保民、恤民、养民。这就是民本思想的核心。
不过,也有一些帝王是不把百姓放在眼里的,他们认为,君命乃神授。因为相信自己的交椅与百姓无关,也就不关心民情民生了。《晋书·惠帝纪》记载,一次,晋惠帝司马衷在华林园里散步,忽然听到蛤蟆叫声,就问一个身边的侍从:“这叫唤的东西是官家的还是私人的?”侍从回答:“在官家地里叫的就是官家的,在私人地里叫的就是私人的。”有一天,司马衷听说一些百姓因灾荒饿死了,感到很困惑:“他们为什么不吃肉粥呢?” 可见他昏聩到了什么程度!对民情一无所知,就更谈不上以民为本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