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帝王虽然也常把以民为本放在嘴上,但只是做做样子而已。明太祖朱元璋算是一个民本思想的推行者了,可在根本问题上却依然坚持以君为本。他说:“君天下者, 不可一日无民”,“朕闻天为民而生君,君为民而职臣,臣体君心而问民瘼,宜乎职焉”。意思是说,我听说上天就是为老百姓而生的帝王,帝王为老百姓而掌管大臣,臣子们体会帝王的思想情感而关心百姓的疾苦,应该说就算称职了。在君、臣、民三者关系中,他认为,民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国家的根本,得民者昌,失民者亡,所以“凡为治以安民为本,民安则国安”。
朱元璋的另一番表现,则暴露出其内心深处的两面性。他读到《孟子》中的“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时,不禁暴怒:这哪里是臣民可以说的话?于是下令,罢免孟子千百年来在孔庙里和列位大儒们享用供品的资格,并且不准臣子发表反对意见,否则就以“大不敬”的罪名杀头。可偏偏就有不怕死的读书人——一个叫钱唐的士子上书,反对皇帝把孟子打入冷宫,并公开声明:“我为亚圣而死,虽死犹荣。”朱元璋这个时候总算冷静下来了,没有处罚钱唐,不久又恢复了孟子配享孔庙的资格,但他还是命令臣下“删孟”——将一些光彩夺目的名言全部删去。结果,《孟子》一书被砍掉了85条,将剩下的一百多条编就了一本《孟子节文》。他又下旨,科举考试不得以被删的条文命题。封建帝王民本思想的虚伪性由此可见一斑。
古代帝王对待百姓的矛盾性在一则“强项令”故事中表现得更为充分。据《后汉书·酷吏传》记载:湖阳公主的一个家奴大白天杀了人后,藏匿在公主家里。因为不敢擅自闯入公主府内抓捕,洛阳县令董宣就率人在门外守候。当这个家奴陪公主乘车出门时,董宣便上前拦住公主的车马,大声指责公主的过失,并喝斥家奴下车,随后命手下打死了那个家奴。湖阳公主立即跑到宫内向光武帝告状。光武帝极为愤怒,立即召来董宣,准备用鞭子将他打死。董宣磕头说:“皇帝您因德行圣明而中兴复国,您姐姐却放纵家奴杀害百姓,如果不杀人偿命,您拿什么来治理天下呢?臣下我不等您用鞭子打死,只求能够自杀。”说罢,用脑袋去撞击柱子,顿时血流满面。光武帝想饶他一命,但需要有个台阶下,即令小太监强迫董宣磕头谢罪。没想到,董宣两手撑地,宁死不肯低头。公主说:“过去弟弟做百姓的时候,隐藏过逃犯、死囚,官吏都不敢擅闯家门。现在做了皇帝,难道你的威严还不能施加给一个县令吗?”这时,光武帝想明白了,就笑着说:“做皇帝和做百姓不一样啊。”他下令释放了董宣,并赏赐30万钱。董宣则把赏钱全部分给了手下官吏,从此严厉打击依仗权势横行乡里的不法之人。这则故事表面上反映出的是皇帝对县令的妥协,实际上是对蕴藏于百姓中的正义力量的畏惧。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