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路线纵与横(6)

群众路线纵与横(6)

核心提示:党的群众路线不是一句空洞、抽象的政治口号,它体现在每一名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日常工作的一言一行之中,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是每一名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全面反思、认真整改的身边问题。

 

党的群众路线与西方民主思想的异同

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理论与西方的民主思想也有着内在的联系和本质的区别。

“民主”一词是由希腊语的“人民”和“统治或权威”等词演变而来,最初的意思是“人民的统治”。“民主”一词从诞生之初就是一个政治概念。作为一种政治制度,雅典的民主是一种公民自治体制——公民大会拥有无上的权力,权力范围包括城邦的所有公共事务;全体公民直接参与立法和司法活动;官员通过直接选举、抽签和轮流等多种方法产生;官员与普通公民一样不享有任何特权等。民主的定义是:在一定的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

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理论含有民主的要素。毛泽东认为,人民是历史和社会的主人,这也是他提出要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理论支撑。新中国成立后,他的许多思想、实践活动和理论,如探索如何实现人民真正当家做主人,探索如何实现国家的强大和人民的富足等,都是围绕着这一课题进行的。

早在20世纪40年代初,毛泽东就提出这样一个观点:“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这两件东西少了一件,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毛泽东把是否实行民主看成是关系到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他认为,只有真正实行民主,才能真正治好党、治好国。民主治党、民主治国是共产党人最根本的原则。

2009年,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之子——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学学者黄方毅曾写过一篇题为《“黄炎培周期律难题”执笔人姚维均百年祭》的回忆文章。文中提到这样一个著名的历史事件——

“1945年7月,黄炎培与傅斯年、章伯钧、左舜生等六位国民参政员访问延安,与陪都重庆纸醉金迷的乌烟瘴气相反,黄炎培目睹了革命根据地的一派欣欣向荣。从延安归来后,他十分兴奋。友朋纷纷来探问延安的情况,先父应答不暇,遂闭门谢客,口述延安经历,由先母执笔整理,一连数日,合作完成《延安归来》。”在这本见闻录中有这样一段最著名的历史对话:“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见到的,真所谓‘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也有为了区域一步步扩大了,它的扩大,有的出于自然发展,有的为功业欲所驱使,强求发展,到干部人才渐见竭蹶、艰于应付的时候,环境倒越加复杂起来了,控制力不免趋于薄弱了。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

责任编辑:于川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