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群众路线与传统民本思想对比
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理论及其实践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与我国传统的民本思想有着内在的联系,同时又有着本质的区别。这里,我们通过对比来深入了解党的群众路线的深刻内涵。
一方面,党的群众路线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有相通之处
首先,两者都包含着丰富的民主性和人民性内容,体现了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从孔子的“仁者爱人”到《左传》中“天地之间,唯人为贵”的阐述,都折射出了对“民”的重视和敬畏。管仲的“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民贫则难治”,程颐的“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强调的是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寓政于民、与民同乐的智慧。
传统的民本思想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中国传播和被接受的基础。欲求木之长者,必先固其根本。中国共产党早在革命战争年代就认识到“万事民为先”“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朴素道理,并将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根本宗旨统一起来,把自身建设融入到为民解放和为民服务之中。毛泽东同志提出,建立一个“全国范围的、广泛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从我们党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到主张用“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工作成败的衡量标准,从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的制度建党到提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的理念,从以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到提出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都把密切联系群众纳入党的主流意识形态。民本思想中的人民性、民主性内容被传承、发扬,成为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一种理论来源和文化底蕴。
其次,密切联系群众的执政理念,弘扬和改造了民本思想中的进步、合理成分,实现了对民本思想的超越和升华。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是区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试金石。如何对待人,是检验一个时代进步与落后的主要标志。
古代民本思想的最高境界,就是令历朝历代中国人心驰神往的“清官政治”。清官政治的一个重要进步就是传达了“廉者,政之本也”的观点。密切联系群众的理念就是对中国古代“为政贵民”思想的扬弃,如把“民为邦本”思想和从统治阶级利益出发重视民众的“为民做主”思想扬弃为从人民利益出发的“为民执政”思想和依靠民众、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由民做主”思想,把为政富民思想扬弃为“利为民所谋”思想,把清官思维改造成公仆意识;相应地,把基于所谓政治施恩让步的“让民监督”转变为“由民监督”思想。中国共产党人把传统的“畏民观”升华为“爱民论”,提出“人民上帝说”,从而突破了以君为中心的传统民本观的樊篱。同时,把传统的“听政于民”发展为党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由此相应地形成了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这实际上超越了“民以君为主”的思想,而把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和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