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墩墩苗”,吸收和储备能量,增强抗病力,来年就能丰产丰收。作物生长如此,干部培养亦然。年轻干部多到基层“墩墩苗”,方能走得更稳更远。当下,许多地方把那些看得准、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干部,放到艰苦岗位、基层一线“墩苗”,把准了人才成长规律,促进了干部的茁壮成长。
然而,有一种倾向值得警惕。有的年轻干部自以为谙熟所谓的“升迁规则”,到基层一线,不是致力拜师群众,从群众工作中吸收成长的养分,而是只注重搞经济、抓项目出显绩,对亟须提高的群众工作能力却并不热心,与百姓打交道,或蜻蜓点水或心不在焉,能谈心却不能交心,能锦上添花却不能雪中送炭,甚至有的急于求成、急功近利,不接地气,盲目搞创新,把主要精力放在吸引领导关注上,成为群众反感的“花架子”干部。
这些问题,根源在于有些干部没有深刻认识群众、读懂群众,真正领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辩证道理,忽视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和无穷智慧,其结果不仅背离了“墩苗”的初衷,辜负了组织的期望,更伤害了群众的感情,疏远了党群干群关系。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群众立场和观念,始终站在“为民”的角度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在“墩苗”过程中,既不能把联系服务群众作为可有可无的次要工作,更不能异化为“镀金”、“攒资历”的自我设计,而要发自内心下基层、接地气,和群众拧在一起,打成一片,多拜师求教些务实管用的良策,以“脚板落地”回应群众期待。
应当说,希冀尽快成长成熟,缩短“墩苗”期,争取早日成为一名优秀干部,应给予肯定。但成长成熟不是最终结果,也不是根本目的。从更高要求、更深层次上讲,“墩苗”是为了“育苗”,更是为了“扎根”,自觉扎根群众之中,汲取基层和群众的智慧力量,夯实治国理政的根基。
“墩苗”不仅要身在基层,更要心系群众,始终怀揣一颗为民之心,真心实意为群众干实事,只有这样才会深扎根、扎实根,使“墩苗”的经历变成永久印记和内生动力,他们即使离开基层,也能心系群众和基层,这样才能实现“墩苗”最深刻的用意。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委组织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