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问政”:中国政治文明发展的新途径(3)

“网络问政”:中国政治文明发展的新途径(3)

第二,“网络问政”主体政治参与权力的制度化规范研究。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成为民智汇聚、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的重要阵地。网络问政是民众进行政治表达、政治参与和政治监督的重要渠道。网络问政的主体是公民,人民享有宪法赋予的知情权、表达权、政治参与权和监督权;国家必须建立落实这些权利的制度性保障。在网络时代,知情权制度、表达权制度、政治参与权制度、监督权制度都必然有着新的内容和新的形式。怎么从制度化的视角来对网络问政主体政治参与权利的设置、规范和保障等问题进行规制,这是网络问政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网络空间主体的言论自由权的制度化保护与法律界限等问题已经引起政治学界的关注。很多省市政府在制度性建设和地方性法规中逐渐把网民的权利和义务关系规定下来,从制度化的视角来研究和保障网络问政主体的政治参与权。

第三,“网络问政”平台的设立、渠道的规范和制度化保障研究。在网络时代,网络问政的客体是国家政权机关和国家职能部门。网络问政不仅是公民责问政府,也是政府科学决策的重要手段。科学地设置政府机构、职能和政权运行机制是网络时代政治文明建设的新要求。网络问政依托于网络平台。因此,要利用网络本身所包含的平等性、交互性、便捷性、广泛性、公开性和经济性等特征,使它成为公众直接参与政治的重要渠道。加强网络舆论监督平台建设,建立通畅、高效、规范的网络平台主渠道,才能提升网络舆论监督的权威性和有效性。要建立民情、民意和民愿的表达制度;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要建立网络处理意见制度;建立和推广网络发言人制度、党政领导定期上网倾听网民意见制度、定期举办网络意见办公会制度和网络信息督办联动制度。广东省信访局在网络问政平台建设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2010年7月设立网上信访办理处以来,网上信访影响力不断增强,成为群众反映问题的新通道。2011年9月在15个厅局建立“网络发言人”制度后,初步形成了与网民经常性、制度化的网上沟通机制,有效推动了一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

第四,“网络问政”回应机制的设立和问责制研究。网络问政的关键既在“问”,又在“答”。网络问政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一个信息相互对流的过程,互动才是它的本质。网络问政过程中,政府只有真正实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的承诺,群众才能切身感受到政府听民意、解民忧、集民智的诚意和行动。同时,“政民互动”必须“两头动”,通过网络热线,群众在这头向政府传递所思、所想、所需,政府在那头听民声、知民意、解民忧。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负责人杨佳认为,“官民互动是党政官员了解民情的一个好窗口,是发现社会问题苗头和起因的窗口。随着矛盾不断解决,信任不断加深,老百姓也解决了身边事。因此,宏观式的互动必然是网络问政的发展方向”[15]。网络问政,必须要有回应制度和问责制度相配套。要遵循网络信息的传播规律,做到及时受理、妥善答复,确保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落实,提高网帖回复的权威性、直接性。要建立网络舆情分析制度、定期的回应和交流制度、健全网络舆论收集研判制度、突出网络舆情监测与受理互动制度、突出政府与网络意见领袖沟通互动制度、建立健全网络舆论理性引导制度、建立网络监督制度、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和问责制度等。

第五,“网络问政”的沟通与协调制度研究。人民参与国家和社会管理的方式是多方面的,网络问政是信息时代政治文明发展的新方式。实践证明,仅靠网络问政还是不够的,因为网络言论也具有片面性、非广泛性、非理性、欺骗性和放大性等负面特性,加上“数字鸿沟”的存在。因此,在重视网络民意的同时,依然要重视调查研究等传统的问政方式,来深入基层了解民生民情。首先,我们要抱定一颗责任心,主动“上网察民情”,理性看待网络民意,去粗取精,为自己的履职参政提供有益的参考;其次,我们又要带着感情走到群众中,“下网解民忧”,了解群众所想、所盼、所愿,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必须把网络问政与“网下问政”结合起来,深入研究诸如网络问政与信访等沟通与协调的制度化问题。通过网上和网下并建立两者的沟通制度、协调制度、保障制度,实现科学问政、民主问政、依法问政。

第六,“网络问政”的法律救济制度研究。网络问政是公民依照宪法和法律参加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的政治权利。因此,公民进行网络问政有充分的法律依据,应该得到法律的保障。一是要设立网络问政主体政治参与权、参与程序的保障制度;二是要设立网络问政的内容、议题、正当合法的公开制度;三是设立网络问政过程透明有序,结果公正有效的审查制度;四是要设立网络问政的新闻发布、信息公开和回应的工作制度;五是要健全“网络问政”的责任制度、评议制度、监督制度。在条件成熟时,可以制定专门的《网络问政法》,内容包括:“网络问政”的参与程序;内容、议题、正当合法;处理过程的透明有序;信息公开和网络问政的回应;考核和奖惩;发帖举报人权利保护及“网络问政”的监督等法律制度等。

第七,网络问政的制度化与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新发展。在网络时代,网络问政的制度化建设将带来国家的政权机构、机关运行方式和社会管理方式等民主政治制度的变革,必将推动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创新。网络问政的制度化过程,将对国家机关权力的运行及其工作人员权力的行使提出新挑战。网络问政的制度化将改变传统的政府模式,促进政府组织结构“扁平化”;建立政府与人民之间良性的民主政治互动制度;带来国家政权机构、机关运行方式和社会管理方式等民主政治制度的新变革,由此必将推动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创新与发展。

三、“网络问政”的制度化建设必须坚持的科学原则

网络问政不仅是政府到网上搜罗信息简单被动和机械的过程,更是一个虚拟空间向现实空间推进的实践举措。从本质上看,网络问政不仅仅是公民责问政府,更是政府实行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的重要手段。网络问政的健康发展,必然要求制度化保障。网络问政的制度化过程,必须要坚持科学的原则。

第一,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问政是信息平台;问政的主体是公民;问政的过程意味着公民对政府及官员的监督、批评和约束。因此,网络问政是政府与公民的一种互动过程,通过这一过程来实现民意的表达和政府的科学决策。在这一过程中,不管是对民众还是对政府来讲,都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如果离开了实事求是,这种互动就缺乏真实性,这种缺乏诚信的结果必然使网络问政失去应有的价值,造成社会的危害。实事求是原则体现在网络问政的制度建设上,就是要依据新兴科技的发展和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实践来设立制度,不能落后,也不能超前。只有坚持这样的原则,才能建立起科学的网络问政制度。

第二,坚持有利于推动政治文明发展的原则。网络问政是一种政治主动,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一种新的形式。人民网副总裁官建文讲,“领导干部参与网络问政的常态化、制度化正在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这种趋势与互联网发展的时代需求是分不开的。”。截至2011年7月,中国网民规模已突破5亿人,网络媒体在社会传播中趋于主流化,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互联网不仅是技术、是媒体,更是政治。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步履艰难,存在很多社会生态障碍。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政治行为、政治构架、政治思维以及政治活动方式,都会对网络问政这种政治形态的“新生事物”进行责难。因此,在网络问政这种政治举措的制度建设中,尽管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但我们应当坚持包容性的思维。在审视和衡量它的价值时,应该把促进和推动政治文明发展作为重要的原则。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