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论全面深化改革:民生改革筑底线 破难题

人民日报论全面深化改革:民生改革筑底线 破难题

核心提示:改善民生,非一时一事之功。如何确保百姓能够更好地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红利”?完善基本民生保障制度被摆在重要位置。

十八大以来,多项民生领域的重大改革相继“破冰”。改革要啃“硬骨头”,民生领域突出的矛盾和难题,成为改革攻坚的目标

国盛在于民生。

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舒适的居住条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和政府奋斗的目标,也是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十八大以来,多项民生领域的重大改革相继“破冰”,基本民生保障制度日趋完善,为百姓筑就坚实的幸福底线。

完善基本保障,免除后顾之忧

改善民生,非一时一事之功。如何确保百姓能够更好地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红利”?完善基本民生保障制度被摆在重要位置。

“活到快80岁,头一次领到养老金,真让人高兴。”聂奶奶今年不顾子女反对,执意从北京回到安徽老家,领取660元的新农保养老金。

当“全民医保”已基本实现,养老保险“全覆盖”成为改革攻坚的新目标。新农保、城居保迅速推开,到2012年底,取得了制度覆盖全国的历史性突破。截至今年6月,全国已有1.32亿城乡老年居民按月领取到养老金,拥有普惠的养老保障。“目前,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3亿,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8亿。社会保障改革不断深化,我国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社保体系,这是了不起的成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深有感触。

基本保障,待遇水平要与时俱进。

2013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迎来“九连增”。再提高10%,企业基本养老金的月平均水平接近2000元,并特别向高龄、高技术职称的人员倾斜。目前,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形成养老金正常增长机制,构建起养老金持续提高的长效机制。

新农合有新动作,财政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240元提高到280元。有专家算账,之前人均240元的标准,已让农民在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达到75%左右,实际补助比提高到55%。再提高40元,有望使新农合实际补偿比再提高5个百分点。随着筹资水平提高,新农合提供的医疗服务包也越来越大,不仅覆盖了住院服务,门诊统筹也全面开展,切实减轻了农民看病负担。

责任编辑:于川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