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加快政府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
政府改革是关键,我们应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建设服务型政府。
(一)政府改革是关键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政府职能发生重大变化,但由于政府和市场关系没有完全厘清,导致政府职能“越位”、“缺位”、“错位”的现象依然存在。从政府公共支出结构看,经济建设仍占有主导性地位,成为制约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因素;从经济运行状况看,行政性垄断广泛存在,既导致不公平竞争,也抑制市场活力,增加了社会公共服务成本;从体制方面看,政府在许多领域依然承担着决策者、生产者、监控者等多种角色,集裁判员与运动员于一身,制约了政府职能向公共服务转型的进程;从改革的实践来看,现在改革正处于全面深化的阶段,要解决诸如金融体制改革、财税管理体制改革、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国有垄断行业改革等难题,都离不开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既连接社会体制改革,又连接政治体制改革,处于中心环节。可以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从资源配置来看,生产要素市场还很不完善,市场机制还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突出问题是,土地、能源、资本等要素市场发育滞后,价格形成机制过多的受到行政干预。土地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大部分掌握在政府手中。在当前的政绩考核制度和征地制度下,土地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来源和招商引资的手段,往往是一届政府就把几十年的土地都批出去了,结果就是鼓励企业扩张规模,使得我国这么一个土地资源稀缺的大国,还有大量的土地利用效率很低,浪费严重。此外,水、煤、电、油等能源的价格形成机制不健全。在我国目前的矿产资源开采体制下,获取开采权的成本很低,也使得价格和成本严重脱离,这种扭曲的价格机制不能反映我国资源稀缺情况,造成了使用中的大量浪费。
其次从市场中的主体看,政府过多地直接干预经济活动。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企业投资自主权还没有真正落实,其主要问题是:政府投资决策的机制不规范,政府投资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决策者不对决策后果负责。在当前的考核体制下,造成了政府追求政绩,政府官员忙于招商引资上项目的现象,并且由于官员任期较短,投资往往集中在短期见效的项目上,甚至不惜引入对当地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项目。而真正需要政府关注的教育、医疗、农业等领域,却投入不足。这使得我国投资率居高不下,并且投资结构扭曲,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最后从财税体制看,目前的制度安排不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现行的分税制,出于对本地财政收入、就业的考虑,地方政府会容忍甚至鼓励一些高污染的项目。比如,我国钢铁生产能力严重过剩,但要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难度和阻力很大,因为要触动地方利益,影响地方政府的政绩、税收和就业。再比如,我国的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有偿使用。国家通过收取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体现其矿产资源所有者权益,但是计税方式不合理。拿煤炭资源为例,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是以煤炭产量和煤炭销售收入为基数计征的。由于煤炭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未与矿井动用的资源储量挂钩,不利于激励生产企业珍惜和节约资源,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征收的资源税和补偿费标准过低,相对于资源的价格几乎微不足道。此外,相当一部分煤炭生产企业占有的资源储量,是在矿业权制度确立之前无偿获得的。按照矿业权管理的有关规定,只要不发生矿业权转让,就无需补交矿业权价款。这些因素使得矿产开采企业实际上对资源无偿或近乎无偿的占用,结果就是造成了开采中浪费严重,而且容易产生暴发户和腐败现象。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