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3)

为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3)

——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和任务

核心提示:改革开放35年来,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了人类现代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然而,作为经济大国,中国距离世界经济强国却还很远。这种距离绝不仅表现在人均水平上,更表现在经济发展方式总体落后以及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上。

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新举措实现改革的新突破

《决定》提出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及相关联配套的31项重大举措,其中在全社会普遍关心的关键领域和环节有一系列新的重大突破。

——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为进一步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决定》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和任务。主要包括:在功能定位上,明确提出“两个都是”,即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产权保护上,明确提出“两个不可侵犯”,即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在政策待遇上,明确提出“三个平等”和“三个鼓励”,即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鼓励有条件的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决定》提出放宽金融业准入,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对内方面,允许民间资金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金融机构;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对外方向,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推动由引资大国向投资大国迈进。

——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土地制度是城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掣肘。突出表现在,一方面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加剧,土地财政问题突出,土地征用导致的群体性事件增多;另一方面土地使用效率低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闲置严重,农村承包地和宅基地流转存在困难。为此,《决定》提出,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建立与城镇地价体系相衔接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地价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允许农民流转土地,确保农民土地收益。

——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财税制度。我国现行财税体制的一个重大缺陷在于中央和地方财权与事权不匹配,造成了经济社会发展一系列矛盾: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依赖严重,部分部门对罚没收入依赖严重,“跑部钱进”腐败严重,等等。为此,《决定》提出,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逐步理顺中央和地方共同事权关系,形成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更好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完善国家治理结构。

——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围绕“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决定》提出,把保护劳动者所得作为初次分配制度改革的重点,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和劳动生产率同步增长,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提升劳动者获取收入能力;深化工资制度改革,完善工资决定和增长机制。强调政府的再分配职能,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

——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我国经济发展的生态欠账,一方面由于资源性产品定价过低,没能反映资源的稀缺性和清洁环境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维护青山绿水往往意味着经济无法发展而甘受贫穷。对此,《决定》提出,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全面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坚持使用谁污染谁付费、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发展环保市场,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