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移升级推动更高质量就业

产业转移升级推动更高质量就业

核心提示:进一步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实行按户籍人口分配就业培训资金、大力推动创业带动就业等措施。通过多维度的政策措施,积极应对承接产业转移升级给当地就业市场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进入21世纪,中国东部沿海地区部分产业逐步向内地转移。作为承接产业转移升级的西部地区,就业形势会发生哪些变化?本报记者日前采访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所长莫荣,他就西部重镇——成都的产业发展、经济转型与就业形势的变化进行了深入分析,希望通过成都就业形势尤其是就业质量的变化,一斑窥豹,总结我国整个产业结构升级对带动就业的启示。

多方面因素促进产业向内地转移

记者:您认为,我国东部一些产业逐步向内地转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莫荣:由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普遍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要素紧张、竞争力下降等问题,跨国公司选择了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中西部地区。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 《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开始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成都作为西部重镇,迎来了新一轮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革命浪潮,面临产业转移和技术变革的重大机遇。

记者:那么,承接产业转移需要具有哪些优势?

莫荣:我认为,承接产业转移应该有成本、交通、政策、人才四方面的优势。以成都市为例,我们可以看到:

第一,低成本优势。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成都及其周边地区具有丰富而价格低廉的自然资源、土地资源、能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有利于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和商务成本。从劳动力价格来看,成都劳动力人均工资只是上海、浙江和广东的2/3左右。这种优势无疑是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最大吸引力。

第二,交通运输优势。成都位于四川盆地西部的岷江中游地段,是西南地区最大的铁路枢纽之一,也是四川省高速公路网的重要支撑点,另外,成都也正在按照 “一网两平台” (物流网络、信息平台、交通运输平台)、 “三园区四中心” (三个物流园区、四个物流中心)和物流服务结点的现代物流发展框架,全力推进物流基础设施和货运站场建设。

第三,政策优势。2008年1月1日开始,中国统一了内外资企业的所得税税率,税率从33%统一为25%。在全国的所得税优惠政策基本取消的情况下,中央仍然对西部实施所得税优惠政策,自2011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对设在西部地区的鼓励类产业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西部地区内资鼓励类产业、外商投资鼓励类产业及优势产业的项目在投资总额内进口的自用设备,在政策规定范围内免征关税。结合国家出台的西部大开发政策,四川省、成都市正在构建从国家级到省级、市级、县级的优惠政策体系。

第四,人才优势。成都是中国重要的教育、科研中心和西部重要的人才集散地。每年不仅培养出大批高层次科研人员,而且还吸引了大量海外留学人员和市外大学毕业生前来工作,并保持了较高的人才稳定性。在人力资源总量方面,成都是中国西部人才和科技的重要基地,各类人才总量约230万人,其中专业人才达155万人,列全国大中城市第四、西部地区第一。成都不仅为产业结构升级储备了一定的人力资本,而且具备了承接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良好基础。

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能为本地区创造就业岗位

记者:现在成都市产业转型升级的状况如何?

莫荣:成都市坚持把承接产业转移与重点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突出龙头企业、重大项目、关键技术和龙头产品,以重大项目、关键技术的引进突破,壮大优势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重大产业迅速崛起。引进英特尔、德州仪器、富士康、联想、戴尔等一大批世界顶级企业,迅速成长为 “千亿产业集群”,正加快成为全球集成电路、软件、光电显示和电脑制造等的重要基地。

目前,落户成都的世界500强企业达229家,其中,境外世界500强企业173家。再就是围绕产业链招商。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大力引进整车制造项目基础上,瞄准产业链缺失环节,加强关键核心配套企业招商,基本形成集汽车研发、制造、贸易、博览、娱乐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成都抓住笔记本电脑产业整体西进、重新布局的重要机遇,集中引进戴尔、联想两大品牌商,仁宝、纬创两大代工商重大项目,并按照 “品牌商——代工商——配套商”的供应链垂直整合模式,整体承接全产业链组团转移。

记者:那么,如何在承接产业转移中依靠政策促进就业?

莫荣:为了较好地承接产业转移和转型升级,发挥积极的就业政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进一步优化成都市的投资环境,成都市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承接产业转型、转移中的就业扶持政策。一是直接的就业补贴类扶持政策。成都2010年下发了《关于落实促进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有关就业扶持政策的通知》,明确指出在成都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中,对一次性投资10亿美元以上,并安排1万人以上就业的重大项目,给予职业培训补贴扶持。此外,还有对重点产业企业的相关就业扶持政策,对重点企业发放定向就业补贴、职业介绍补贴和职业培训补贴。二是对职业培训建设的扶持政策。为进一步发挥培训促就业的积极作用,巩固城乡比较充分就业成果,满足各类城乡劳动者不同层次培训和全市产业发展需求,2009年,成都市出台了改进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培训实效、提升城乡劳动者就业层次的相关意见。根据市场需求变化,成都市还将适时调整并发布新的政府补贴培训目录。

记者:承接产业转移会对当地的就业总量产生什么影响?

莫荣: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能为本地区创造众多的就业岗位,成都市10多年来的就业形势持续良好就是例证。成都市就业总量持续增加,城镇登记失业率长期保持在4%以下,近两年则低于3%。引入富士康后,仅富士康成都厂区就容纳就业人员18万人。此外,成都市农民工返乡就近就业和创业数量增加,外出务工量呈逐年减少势头。随着成都市地方经济发展提速,就业机会也明显增加,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外出务工的机会成本越来越高。如果扣除相对较低的生活成本,实际收入与在沿海地区打工相差并不大。另外,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如 “回引工程”等鼓励扶持政策,很多四川籍农民工返乡后便选择了在家乡就近就业和创业。成都市承接产业转移,也为返乡就业和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机遇。

记者:就业的结构性问题一直是我国就业的关键问题。那么,在承接产业转移后,当地的就业结构会有什么变化呢?

莫荣:近10年来,成都市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二、第三产业吸纳就业数量有所上升。成都市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从2000年的44.9%下降到了2010年的20.3%,第二产业则从2000年的26.5%上升到2010年的33.2%,第三产业从2000年的28.6%上升到2010年的46.5%。第二、第三产业对就业拉动的能力日益增强。调查数据显示,成都市第一产业的平均就业弹性系数为-1.0408,反映出成都市第一产业经济增长,但存在就业减少的 “挤出”效应,农村劳动力持续转移;第二产业为0.3024,保持一定的就业增长潜力;第三产业为0.6173,是第二产业的两倍多,其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很大,尚有很大吸纳就业的潜力。通过产业转移,成都优化了生产力空间布局,形成了合理产业分工体系,同时,推进了产业承接地的产业结构调整。

由此可以看出,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不仅有利于加快中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而且有利于推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在全国范围内优化产业分工格局。

记者: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当地的就业质量能否得到提升?

莫荣:成都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重视职业技能培训的发展。2004年,结合城乡统筹建设,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培训;2008年,为了配合相关产业转移和转型升级的需要,积极开展重点就业人群在岗培训,通过职业培训提升劳动者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随着职业培训的发展,就业质量也得到了提高。

近10年,成都市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发展迅速,培训机构数量增长明显,从2001年的18个机构增长到2011年的258个机构,增长13.3倍。成都市为满足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需要,加大培训投入,大规模地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在岗技能培训、失业人员培训等,使劳动者尤其是低端弱势劳动人群有机会掌握新知识、新技能,不断提高就业素质。为了满足产业转型带来的技术更新,让劳动者的知识、技能满足转型后产业的发展,成都市职业技能培训内容不断变化。在2004年以前,培训内容以计算机操作、厨师、服务员等第三产业为主;随后由于产业转移,沿海一些生产性产业转入成都,从2005年开始,培训内容增加了二产的相关常用项目;此后,到2009年成都产业再次转型升级,培训内容从常用的相关初级项目上升到中高级培训项目。

政府要积极应对承接产业转移升级给就业市场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记者:像成都市这样的地区,如果要进一步进行产业升级促进就业,还需要做些什么?

莫荣:我建议,下一步政府要强力推进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在规划产业、财税、金融、贸易、户籍管理等方面,本着就业优先原则,结合现行就业扶持政策,形成促进就业的综合性政策体系。在落实“十二五”发展规划过程中,结合当地传统主导产业改造升级和转移产业在本土培育壮大,提前研究探索新的就业增长点;财政支出逐步向结构性减税和民生倾斜,就业专项资金的安排应与财政收入同步,增幅不低于经济发展增幅。针对承接产业转移中出现的本土产业淘汰升级所造成的失业情况,继续发挥失业保险基金促进与稳定就业的职能。进一步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实行按户籍人口分配就业培训资金、大力推动创业带动就业等措施。通过多维度的政策措施,积极应对承接产业转移升级给当地就业市场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责任编辑:李妮玮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