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大革命在德国:欢呼到反思(3)

法国大革命在德国:欢呼到反思(3)

根茨在此次会议中所提倡的建立欧洲协调机制与欧洲联合体的主张,在某种程度上,是其保守主义理念的一次政治实践。而后续欧洲的发展,也基本上遵循了他的这一理想建构。1815年,在维也纳会议结束后不久,由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发起提议,加上奥地利皇帝弗兰茨一世和普鲁士国王腓特烈 威廉三世的复议,这三国于1815年9月26日在巴黎签署了《神圣同盟宣言》。这一宣言的宗旨是,根据神圣的基督教义处理三国之间的关系,并且宣布“三国属于上帝统治下的同一家庭的三个分支,三国君主以手足之情互相救援”。此外,它还强调各国的人民和兵士,都应当出于和平正义的原则,遵守教义、保卫宗教,并且应当竭尽所能地保护神圣同盟的稳固。在这三国缔结同盟之后,法国国王路易十八也加入了同盟。随后欧洲各国的君主,除了英国摄政王、奥斯曼帝国的苏丹及教皇外,都纷纷加入了同盟,神圣同盟宣言的效力几乎横贯了整个欧洲。这一同盟的创建虽然不是维也纳会议直接讨论的内容,但是,它与会上所提倡的欧洲协调机制以及创建欧洲共同体的主张紧密相关。神圣同盟的正式确立,让根茨格外振奋——因为,“欧洲终于在它自己所创立的最高法院的主持下统一了起来,似乎已经组合成了一个庞大的政治家庭”。更加令他高兴的是,神圣同盟还确立了一整套关于国际组织监控、管制、制裁的相关条款以及一些调节双边或多边行为的程序、规则、规范与惯例。这些制度的存在将有力地预防一国专制和暴政的存在,从而推进整个欧洲的和平进程。

然而,根茨也清醒地意识到,这一依托于大国力量联合起众多国家的联盟体制,仍旧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损害和平的消极一面。“大国在国际舞台上占优势是一种事实,正如在国内社会中大的经济组织占优势是一种事实一样。除非摧毁这种优势权力本身,否则,任何法律或组织结构上的措施与设计,都无法消除这种权力差异所引发的政治后果。”也就是说,在国家实力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如果实力强大的国家在行为上不受节制地僭越国家主权,而实力弱小的国家则无法行使自己的国家主权,这必然会引发新一轮的冲突。神圣同盟内部的这些问题,是根茨在当时的时代语境下根本无力解决的。虽然他在自己生命的最后阶段,不断地向各国君主警示同盟内部可能出现的危机,但是,最终也没能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平衡方式,只能抱憾离世。

总之,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对整个欧洲的政治局势、社会思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大多数欧洲知识分子一样,根茨从对法国大革命的反思中,转向了保守主义的立场,进而通过自己的政治努力,去营造一个破除法国专制霸权、促进欧洲和平的协调机制。他所主张的欧洲联合体,虽然打着欧洲均势的古典旗号,但实际上想要创立的却是现代意义上的欧洲共同体。在其影响下,神圣同盟得以建立。这是欧洲君主试图以超国家的国际组织机构管理世界、抑制战争、实现和平的一次重要尝试,也可以被称为人类建立世界政府维护和平的第一次试验。虽然神圣同盟主导的国际政治舞台给大国留下了很大的操作空间,大国与小国之间的差别是一种难以消除的国际政治现实,但是这样一场华丽而真实的政治盛宴毕竟给根茨一生的政治事业画上了一个留待后世点评的句号,实践了他用保守主义的主张,反对独裁,推进欧洲一体化的政治梦想。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