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汉民:要以全新突破迎接改革开放35周年

周汉民:要以全新突破迎接改革开放35周年

核心提示:中国作为世界经济总量的第二大国,尽管人均仍然非常低,尽管我们前行道路上有零零总总的各种困难、障碍、波折乃至挫折,但是中国经济与以开放促改革休戚相关。这就是中国以开放促改革的第二个例证,也是以开放促改革相关的第三个历史阶段。

由于投资和贸易的关系日益紧密,如果中美双边投资协定能够签署的话,到2022年,10年后,美国对中国的投资额要翻3倍,4500亿美元;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额要达到8050亿美元。然而,双边投资协定迟迟未果。双边投资协定始于2008年,第九次谈判上月的3日刚刚在青岛举行。我们已经谈了9次了。9次,连文本都还没有涉及。原因很简单:美国在谈判中的霸气。谈判文本必须是它提供的母本。

这个谈判的焦点是五大问题。这五大问题正是我们自贸试验区需要全面考虑、要有政策回应的五大问题。

第一,全面放开投资领域。一句话,叫投资领域的充分自由化。

第二,投资相关的税费规定必须全国一致。各位,这句话耐人寻味。它没有说美国和其他的投资国需要优惠,它说的是税费规定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权领域内实现一致。

第三,对我们的挑战很大,投资收益可以自由汇兑,各位,人民币国际化不就是为这做准备吗?

第四,投资领域的开放。正在谈判的劳动标准不仅仅是最低工资水平,其实它的潜台词是关于工会的自由设定。

第五,投资争议的解决只能去一个机构。我本人作为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的仲裁员,但是美国拟议中谈判的母本很清楚地写明,今后有投资的任何争议,只能去一个地方:纽约,叫做ICSID,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希望这样的争端用整齐划一的国际标准,在一个机构内完成。我们不是质疑这个机构的公正性,我们要扪心自问,是否有这样的人才储备,足以让我们在这一机构可以维护权益。仅举一例,中国入世12年了,中国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构,是被诉的最主要国家前三名。

我的结论是:自贸试验区不是上海的,是全国的。

自贸试验区,不是为了实现优惠政策,而是为了以开放促改革,增进我们的勇气。

今天我们聚集在这里,是为了在35年改革开放征程中,蓄积力量再出发。今年的12月18日,是中国改革开放35周年。35年的改革开放其实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坚定不移的开放与改革的并行引领中国的前进。第二阶段,侧重点有所转移,那就是以开放促改革。今天,我的主题是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与改革的关系。

我用改革突破、政策突显、谈判突围这三个主题词揭示国内这一问题的三个观感。

以开放促改革“四段论”

35年来,以开放促改革,主要分4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中国5个经济特区的建设,第二阶段是随后的浦东开发。1978年到1984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以五大经济特区的区域优势和定位展示中国的改革和开放,一句话:与世界接轨。与世界接轨,成为35年来中国政治语汇中被使用最广泛的短语之一。但是何以与世界接轨,我以为是与国际规则接轨,与国际惯例并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国际经贸规则几乎无一是由中国拟定。但是,与国际接轨,就当遵循。遵循又不能削足试履,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必须将自己的定位放在与世界前行,又不丧失中国的特色。因而,以开放促改革,我们在最近这23年,有3个明显的例证: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