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应该铭记他们——改革开放35年农民对中国发展的十大贡献(4)

历史应该铭记他们——改革开放35年农民对中国发展的十大贡献(4)

核心提示:在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5周年的今天,我们共产党人和全国人民都应该铭记农民的功劳与贡献,都要感恩于农民的伟大创造。可以说,没有农民的发展就没有中国的发展,没有农民群众的创造奉献,就没有今天中国的伟大崛起。只有实现农民更好更全面的发展,才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农民是中国拉动内需的大群体

在中国35年的发展和高速增长中,农民不仅是促进生产的主力军,也是拉动内需、扩大消费的最重要群体。实践已经证明,只有农民变得快、富得快,中国的内需增长才会快。在新一轮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农民作为拉动内需的最大群体,已经越来越表现出重要性。

(一)农民收入增长是持续拉动消费需求的大源泉。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农民是消费的最大群体,而城乡收入差别较大的现实也使得农民消费需求增长的潜力要比城市消费需求增长的潜力更大。从改革开放35年的实践来看,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农民对社会消费增长起到了全方位的持续增长作用。从家电、服装等日用品消费到住房建设再到文化教育卫生消费,都表现出农民收入增长与消费增长的正相关性。随着农民生活进入小康时代,农民对中国内需的拉动也正在表现出越来越强劲的势头。

(二)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是扩大投资促进消费的大领域。量广面大的农业和农村的建设发展在我国社会投资消费中一直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特别是近年来农业现代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热潮的兴起,对我国设施装备、建材建筑、农机电机、化肥农药、通讯信息、能源电力、文化教育的投入和市场需求已经表现出持续增长的好势头。在许多工业行业产能过剩和城市消费增长幅度有限的情况下,相对投资建设滞后的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领域蕴藏着非常强大的潜在投资消费需求。在城乡统筹发展的新的背景下,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快速推进,越来越成为拉动我国内需扩大消费增长的重要领域,将会对我国内需的扩大起到越来越重要的支撑作用。

(三)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拉动城市化消费需求的新力量。农民是城市化建设的主力军,也是城市化消费的生力军。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农民进城创业就业和乡镇企业向城镇工业园区的集聚,成为城市消费不断增加的新因素。当前全国已经有2亿多的农民工,其中大部分在城镇就业创业,尚未实现市民化。这一庞大的农业转移人口,在中央新的政策导向下,其市民化的进程将会明显加快,对城市经济乃至整个区域经济的繁荣促进作用将越来越大。可以说,农业转移人口持续快速的城镇化将会对中国新一轮的城市投资需求产生越来越大的拉动作用。

农民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先行者

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开始了从封闭的农业社会向开放的工业社会、城市社会转变的社会大转型,也促进了社会阶层的大分化和社会文明进步。在这一社会转型发展的进程中,农民的分工分业分化无疑是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农民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先行者和推动者,农民的发展越来越成为推动中国社会文明进步的现代化的最重要的正能量。

(一)农民的分工分业分化促进了中国社会的文明转型。改革开放以来,农民作为市场化的先行者和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的主力,他们在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和转型的的同时,也在中国社会转型发展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先行者的角色。35年后的今天,庞大的农民群体已经从单一的农业劳动者阶层转变为包括农业生产经营者、农民工、个体工商户、农民企业家、农村知识分子、公务员等。这种分工分业分化以及收入消费的多层次化使越来越多的先富起来的农民群体成为中国中等收入阶层和先富起来的富裕阶层,这也使得原来固化的单一化的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新世纪以来,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实施进一步加快了社会转型的进程,也由此推动了中国社会文明总体上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城市文明乃至生态文明的加快转型,也由此催动了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

(二)农民社会角色的快速转变催动了中国社会管理的创新。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带来的农民角色多元化的转变,既造成了中国社会结构多元化,也倒逼出了中国社会管理的创新,大量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既产生了农民工和流动人口的社会问题,同时也带动了城市现代文明在农村的辐射和传播;既提出了政府改进社会管理的迫切任务,也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了需求动力。同时,新农村新社区建设和农村人口在城乡之间的对流,也对城乡社会治理提出了创新的要求,并倒逼出了按照社会公平正义和谐稳定要求而开展的广泛的社会管理创新活动。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